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7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1166篇
海洋学   23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31.
利用风廓线、多普勒雷达、自动观测站和常规探测资料及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2012年9月11日凌晨广州市区和白云机场的一次雷暴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这次雷暴发生是由于近地面层地区有弱冷空气活动,地面辐合线向北推进而触发的.(2)850hPa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造成华南中部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对雷暴的产生有关键的作用.(3)风廓线雷达揭示了雷暴发生前湿层增厚,以及850hPa高空层西南风和东南风的辐合,对雷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数值预报在形势预报中效果较好,但在某些细节方面还有不足.所以综合考虑各种预报资料对雷暴的预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2.
凉山地区防雹作业雷达回波判据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四川凉山地区三类雹云降雹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对各类冰雹个例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高度以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主要特征参数及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云回波强度、回波云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参数的跃增、骤降是人工防雹作业预警的重要参考指标,回波强度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出现减小趋势维持时间一般为2个体扫后(约12分钟),地面将发生降雹,这一分析结果为本地区人工防雹可能的最佳作业时机和雷达回波判据指标的选择有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833.
1南方夏季对流云特征统计结果2000年、2001年和2002年6~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建阳市和龙岩市利用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24块对流性降水云进行连续跟踪观测。本研究所观测到的对流性降水云均具有较完整的生命史(即从初生→发展→降水→消散)。所观测的对流性降水云分别属以  相似文献   
834.
基于交叉验证技术的KNN方法在降水预报中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2005年4—9月国家气象中心T213的数值预报产品,通过动力诊断,从大量数值预报因子中提取不同层次、不同时效与降水关系较好的多个因子,使用K最邻近域(KNN)方法,制作不同代表站点的晴雨预报和大于或等于10 mm的降水预报试验。在搜索K邻近域的过程中,考虑天气事件出现的概率不同,而分别求取有天气事件的正样本K+值和无天气事件的负样本K-值,使该方法选择的最邻近域中的K值取得更为合理。利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历史资料依次选取部分样本作为预报测试集,通过预测结果的检验评分,选取获得最大准确率和最大概括率的K+和K-作为最佳邻近域的组合。确定了最优K值后,反算历史样本,通过比较,得到某站出现降水天气事件的预报判别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预报的空报率。经过对2006年4—9月的预报试验,改进后的KNN方法使24,48 h的晴雨预报和大于或等于10 mm降水预报的TS评分大多数高于未改进前的,也高于T213模式本身的降水预报和MOS方法动力统计释用的降水预报,特别是克服了模式降水预报和MOS方法预报中空报率较高的现象,达到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35.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的响应特征可能出现差异且捕食压力可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本研究以目前分别处于重富营养和中-贫营养水平的滇池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受外来鱼类影响下两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长期响应模式的异同.通过象鼻溞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等指标,重建了近百年来滇池与抚仙湖典型浮游动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色素生产量)的增加,2个湖泊中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指示湖泊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的变化在1960s与1980s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入与渔业产量增加的时间一致.进一步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与方差分解方法来定量评价上行与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强度,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沉积物色素)和捕食作用(象鼻溞壳长)对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驱动强度比较相似(分别解释了生物量变化的77.25%和83.59%),然而在滇池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独立影响比在贫营养的抚仙湖中更强(分别为15.46%和10.39%),上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影响在抚仙湖要明显强于滇池(分别为69.74%和19.67%),而在滇池上行与下行效应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抚仙湖(分别为42.12%和3.46%).结果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个湖泊中均显著增加,而外来鱼类(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和经济鱼类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造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和个体减小.但在快速富营养化的滇池,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较强的依赖性,而在总体处于中-贫营养水平的抚仙湖中此相互作用较弱.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大型湖泊中,营养水平的变化幅度可以导致鱼类捕食压力的差异性变化,指示了对鱼类捕食压力的评价和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分析需要考虑湖泊的营养水平与富营养化过程的差异.总之,富营养化和外来鱼类的引入导致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结构变化,因此对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湖泊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食物链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6.
南岭地区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南岭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近20年来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南岭地区一些优势矿产储量消耗过快,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岭地区芙蓉锡矿等一批新矿产地和八仙脑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等一批新矿床类型的发现,充分说明,只要认真开展成矿预测研究,配合地质找矿实践,在南岭地区取得找矿突破的可能性并不亚于西部地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南岭地区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加强矿床成矿系列、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及其超常规富集成矿机制、大型超大型矿床与矿集区、常规优势矿产与非优势矿产之间相关关系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为危机矿山“探边摸底”和新矿产地的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7.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838.
萌衍模块是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中群体动力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描述种子的生产、萌芽以及最终发展成新个体等一系列过程,对植被群落结构和演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其参数化方案较不成熟,不同模式的方案差异较大,且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萌衍方案,作者首先从观测角度总结了影响种子生产和传播、种子库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各种因素;然后围绕森林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的萌衍方案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重点关注对幼苗个体数增量的计算方案;最后讨论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39.
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orenz96模式为动力框架,建立了考虑模式随机强迫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系统,并选择模式气候态和集合平均预报效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数值模式积分过程中引入恰当的随机强迫构成的新计算范式,较非随机强迫更接近真值的气候平均与气候标准差,对刻画数值模式的气候态也有正效果;且随机强迫的正效果主要体现在长时效阶段.集合平均预报方面,绝大部分白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集合预报效果也随白噪声强迫增大非单调变化,并且非线性系统不同,相同比率的白噪声随机强迫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同时,绝大部分红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也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但仅部分φ(表示所引入外强迫的随机性部分和确定性部分相互耦合的一个度量)值对应的红噪声强迫集合预报优于白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而且红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改善效果随系数的正负分布非对称且非单调变化.此外,相关系数φ的选择也依赖于模型.  相似文献   
840.
基于CWRF模式结果,探讨了6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30 a东亚近海热带气旋的强度、频数及路径模拟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CWRF模式中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热带气旋频数普遍较观测偏少,模拟强度相比观测也均偏弱。热带气旋的强度、频数及出现频次的空间分布对模式边界层方案的选取较为敏感。CAM3方案模拟强热带气旋的能力较其他方案偏好,ACM方案在多数年份模拟的热带气旋个数偏多,且在不同月份模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率与观测最接近,CAM3方案模拟的热带气旋出现频次与观测的偏差在大部分地区偏小。综合来看,CWRF模式中边界层参数化选用CAM3方案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