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东平台2017~2018年体应变、水位的观测资及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为钻孔条件一般,存在两段破碎带,且套管长度仅90 cm,在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时,体应变及水位受到严重影响,体应变的响应时间滞后于水位变化。体应变和水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1以上,水位干扰系数最高可达10.64×10-8/cm,水位对降雨雨量的放大倍数高达103倍。与泰安台体应变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同岩性下改善钻孔环境及套管的长度可以有效减少降雨对体应变、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地面木板敲击方法和悬挂式井中测试方法是工程中常用的两种剪切波速测量方法。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对于类似的场地,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测试结果有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选择了山西地区5个场地条件不同的比较典型的地震钻孔,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同一钻孔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钻孔地层为土和砂且钻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两种方法所测数据相差不大,一般相差在10%以内。钻孔质量较差,局部有轻微塌孔、缩径的情况时,采用悬挂式测井方法误差较大。对于含有卵石地层的钻孔以及需要测量基岩面以下的地层剪切波速的钻孔,则应采用悬挂式井中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主要断层在观测期内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各盆地断层运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南、北两段的垂直活动量明显大于中段,其中,忻定盆地累积变化量值最小。从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来看,五台山断裂、系舟山山前断裂、唐河断裂和霍山山前断裂跨断层测段活动速率明显低于全区水平;受长期构造应力加载及区域中强地震影响,各时段断层运动也存在差异变化,下达枝、亭旨头、太原、广胜寺等部分跨断层测段表现出明显的断层逆继承运动、断层相对闭锁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