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3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3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41.
742.
743.
744.
从1995年开始,我国全国成人高考地理试题题型变为选择题(仍是包括单项选择题与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在试题表现形式上,选择题多以文字叙述为主,非选择题则以图示出现为多,而一般考生又总认为“选择题的内容好对付(死记硬背)而图示题最感棘手”,其实不然。选择题从表面上看是在通过文字叙述检测考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实则多是与图有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无图考图题”,例如:1997年我国成人高考地理试题第川题──我国大油田自北向南排列的是……(备选答案略),1998年全国成人高考地理试题第10题──位于我国地势…  相似文献   
745.
地震前兆吸引子及可预报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中国地震》1998,14(4):71-77
利用溧阳台和徐州台体应变前兆观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地震前兆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和二阶Renyi料K2,提出了在一定异常判据下估算前兆吸引子可预报时间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6.
地震发生非稳态泊松过程和中长期概率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描述事件非稳态泊松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与稳态泊松过程差别的基础上 ,将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地震区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研究表明 ,假定未来几百年间 ,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带的强震 ( M≥ 7.0 )活动 ,将重现上一次地震轮回的非稳态泊松时间过程 ,那么 ,在 2 0 1 0年前它们发生一次 7级大地震的累计概率分别为 0 .2 6(不确定性范围 :0 .0 6~ 0 .5 0 )和 0 .0 4 (不确定性范围 :0 .0 0~ 0 .1 3)。它们明显地低于按稳态泊松过程得到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47.
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好等优点。把它引用到应力应变学科中 ,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开辟一条新路 ,也是对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应用的推广。选用了徐州台、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测资料 ,着重研究了南黄海 6.1级地震、苍山 5 .2级地震和射阳4.6级地震。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前的短临阶段体应变谱结构第一主频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或增强 ,这种变化反映了地震前兆信息 ,因而可用于地震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748.
汕头市地震前兆观测站使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制的地下流体综合数字化遥测系统 ,经 1 6个月的观测 ,表明气氡、气汞异常突出 ,各测项较明显、集中地反映一些异常 ,特别是以气氡、气汞异常为先导的异常组合与南澳 (南澎 )至厦门 (金门港 )一线 NE向断裂带及其附近发生的地震及应力变化相关性较强 ,初步认为是地震短临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49.
750.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NCEP(1°×1°)再分析及WRF-ARW数值模拟资料,对造成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川渝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的演变特征及热动力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与西南低涡发展相关的第二阶段为主要降雨时段。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生成后,呈现增强-减弱-再次增强的波动性演变特征,在6月30日上午和夜间分别经历了两次显著的涡度发展过程,并在第二次发展过程中达到最强。(2)低空辐合是西南低涡最主要的涡源,由低空辐合导致的正涡度增加近乎贯穿于整个西南低涡的生命史。在西南低涡的第二次发展过程中,中层辐合和涡度的垂直输送显著增强,也是西南低涡的重要涡源。(3)负值非平衡动力强迫激发了低空辐合的增长,在非平衡动力强迫的各项中,位势高度的拉普拉斯项为非平衡动力强迫提供了主要的负贡献来源。(4)非绝热加热先于西南低涡而增强,两者间的正反馈作用可能是西南低涡波动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关闭了微物理过程中的潜热和地面潜热及感热通量的敏感性试验中,西南低涡及降雨的模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