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9篇 |
天文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主汛期四川盆地雨型及其与全国雨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多年来,对于四川盆地主汛期(6—8月)总降水量及其分布缺乏总体、仔细的了解,对其与全国雨带的关系更无人研究,本文通过图1四川省主汛期总雨量分布图2盆地主汛期雨型本文选取盆地内16个站点、43年主汛期(6—8月)降水总量进行计算,获得43年平均的主汛期降水总量分布 相似文献
24.
针对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中观测值定权的问题,利用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以IGS提供的精密星历为参考,将卫星坐标的三维均方根误差与附有加权因子的用户等效距离误差作为精度指标,对各系统轨道误差进行对比分析,找寻其规律。对2013、2014、2015各年8月份轨道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DS系统在逐步完善,GPS/GLONASS/BDS 3系统轨道误差的权比在3年间显示出5∶2∶1、5∶2∶2、5∶2∶3的变化。以后的组合定位观测值可参考2015年的权比定权。 相似文献
25.
为进一步挖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位移监测数据中包含的变形信息,提升数据使用质效,更好地服务于预警工作。本文以GNSS实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点—线—面逐级分析,累计量—速率—加速度渐进刻画的方法。结合某滑坡监测实例,重点探究了粗差剔除、三维分量分析、位移矢量分析方法;指出来不利方向投影分析、顶底改正的重要性;论述了监测剖面分析及区域分析的重点内容。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挖掘和甄别形变特征,其实用性较强,可为GNSS位移监测预警参数选择及其判据设定提供依据,亦可为同类位移监测数据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6.
近34 a青藏高原年降水变化及其分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对高原地区34 a(1971—2004年)82站共13 883 d的逐日降水量资料进行了统计,用REOF方法进行了分区,并讨论了趋势变化。青藏高原地区属季风降水区,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高原季风和西风带系统的影响下,降水的局部特征显著。近34 a来高原上的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降水变化不大,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近3 a增加明显。青藏高原干旱地区降水完全取决于夏季降水量,并且降水的相对变率大。从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的分区情况来看,西藏及四川的西南部降水增加最明显,每10 a增加幅度为54.5 mm,其次是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地区及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而青海的东部及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区,四川的西北部地区呈减少趋势。高原上高海拔地区的降水在减少,而低海拔地区在增加。 相似文献
27.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产生的客观分析资料, 分析了2004年9月3~5日出现在川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分析表明:中纬度低压槽的东移与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了有利于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生成发展的环流条件;西南低涡东侧的暖式切变线是对流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暖式切变线上;西南低涡是一个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的涡旋系统, 与大暴雨区相对应的整层强上升运动是低涡切变线南北两侧的正反向垂直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29.
通过圆盘沙堆以及斜坡堆积物理模拟试验,解释其崩滑的动力学机制.发现溜砂坡堆积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临界过程,整个坡体是一个广延耗散动力学系统.从颗粒级配的角度探究其对散粒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