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古老克拉通是地球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通常具有密度和热流值低、刚性的特点,多具有>200 km的巨厚岩石圈根.然而,华北克拉通是个例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具有独特的壳幔结构.  相似文献   
162.
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量地震灾害的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位于地表活动断层上的房屋或构筑物的破坏最严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北岭地震,日本阪神地震和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等的发生后,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地震科学家都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对于城市规划,抗震设防,减轻地震对城市设施的破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浅层高分辨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手段中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以在地表探测到地下活断层的位置,埋深,产状和空间展布情况,但由于城市环境的强干扰背景和场地条件的复杂性,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在观测系统,震源,数据采集环境的强干扰背景和场地条件的复杂性,必须针对实际 情况,在观测系统,震源,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环节中,采用一系列提高分辨率, 提高信噪比的有效方法,才能取得可靠的探测成果,本文对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的技术难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们近几年来在城市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一些经验,介绍一些实用性的浅层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3.
由于不同时期各观测系统所用震级标度、仪器性能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各种中国地震目录中所列震级值常不一致。本文在收集和整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仪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震级标度修定震级,以期给出该时期的均一震级目录。为此,采用古登堡-里克特1945年面波震级公式和1956年体波震级公式,作为基本震级标度,并将1962年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用于较短周期面波的面波震级测定,以作补充。统计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 根据这种标度,重新核算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的手稿资料,并用所有能收集到的台站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震级;建立了徐家汇台的量规函数和应用观测到P波的最大距离估计震级的计算公式;统计出各种震级目录中的震级值对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的归算关系。从而得到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修订震级。文中列出6.5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 修订后的震级与国内外已有目录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震级与阿部的全球大震目录中我国地震的震级相近,而与1983年编《中国地震目录》(未计入直接引用徐明同震级的部分)所列震级平均偏差虽小,但离散较大。 本文根据修订后的震级目录,探讨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中震级的含意,结果与盖勒-金森的结  相似文献   
164.
自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印度的大量地壳物质向欧亚大陆的地壳和上地幔挤入.寻找这些物质储藏的处所是了解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利用地震波层折成像方法.研究三维地震波速的结构,可为发现青藏及其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异常物质提供证据.本文引用并分析地震面波和体波的层析成像结果.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它不仅符合地震波速度数据,而且也和地质及地球物理现象相匹配.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可归纳如下:(1)印度次大陆的地壳向青藏的下部地壳挤入,而不是向青藏的地壳底部或上地幔的软流层挤入;(2)增多的青藏下地壳物质沿破裂的地壳底面,向东部邻区(青川滇)的上地幔软流层下插;(3)青藏中部及川滇上地幔较轻的热物质分别自地壳底面涌入地壳中;上涌物质可以达到地表附近(青藏中部)或是达到25km 深度的中地壳(川滇).视不同地区条件的不同而异.地表的张性构造和热物质的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应用一种非线性台阵叠加方法,通过对地震记录瞬时相位信号的延迟叠加来估计信号间的一致性程度,用于在震后快速追踪大地震破裂能量中心相对于震中运动轨迹.基于此方法,文中利用欧洲地震台网不同频率段的数据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9地震的破裂轨迹进行了追踪,并对成像结果的不确定程度进行了估计,且通过理论地震图计算,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事件为东南向发展的单侧破裂,破裂尺度至少达到120 km.整个破裂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破裂在震中附近释放小部分能量;第二阶段破裂向东南方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沿断层倾向辐射频率变化的现象,相对更高频的能量辐射在更深处发生;第三阶段破裂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不同频段得到的能量中心运动轨迹趋于一致,这可能提示了滑移范围的逐渐变窄.同时,推断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更深部(断层深度大于等于20 km处)也存在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6.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 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 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 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 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 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 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 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 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 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 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 因此, 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 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隐伏断裂段和余震活动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尤其是NW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对选址重建及断裂合理避让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甘孜—玉树断裂南段为探测目标,在探测工作中采取了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道短排列接收、共反...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唐山震中的地震测深以及深反射剖面,揭示了唐山震源区的浅部及深部构造图象,它与以往的推测很不相同。 唐山东面的开平向斜属中生代构造,探测的结果表明,向斜轴是一近于直立的地壳断裂。唐山地震时的水平地形变主要是由开平地壳断裂的位移引起的,它是北北东—南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开平地壳断裂西面的陡河断层是一自地表向南东方向下插的正断层,断层倾角为26°,延伸至5km深处。陡河正断层刚好插到唐山市震中区的正下方。唐山地震时的垂直地形变主要是由陡河正断层的滑动引起的。 野鸡坨—丰台断层通过震源区的西部边缘,断层以西的第四纪沉积层,在过去一百万年间曾经沿北北东方向水平滑移15km,表明它也是一个右旋的走滑断层。但是它在近代数百年间并无地震活动,唐山地震时该断层的滑动亦不明显。 开平地壳断裂和陡河正断层在唐山地震时同时滑动,说明地震的作用力除区域水平构造力外,地壳上方还存在一个附加的引张力。在开平断裂处,上部地壳的反射面倾角杂乱,而且在它的正下方,莫霍界面明显错断,因此,地幔顶部的热物质可能自开平地壳断裂中上升。热物质产生的热应力在地壳上方可表现为张应力,而在地壳下方却表现为压应力,这与反射地震剖面图的现象相符合。开平地壳断裂中热物质的上升对地震的产生有  相似文献   
169.
四川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布设在四川及邻区的固定和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网共94个台站记录作远震SKS波形资料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和叠加分析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获得四川及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整体看,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在研究区东北部为NWW-SEE方向,到中部的NW-SE方向,再到西部的近NS方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主体以NW—SE方向为主,快、慢波延迟时间是0.47~1.68s.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与GPS测量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方向变化相一致.通过分析各向异性图像,认为四川及邻区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形,它使橄榄岩中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变形方向,研究区壳幔变形可能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特征.汶川地震可能是高原东缘地壳或上地壳物质受上地幔物质SE向的拖曳力作用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下的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积累,最终在龙门山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导致汶川8.0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70.
采用一种基于聚类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HHT方法提取康定MS6.3地震强震记录的时频特性,通过对各台站获取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EEMD和Hilbert变换及谱分析,并与Fourier变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线性的强震记录,采用EEMD能有效抑制EMD中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康定震区震害调查结果发现,“崩科”藏式建筑房屋表现出的震害特征较严重。通过Hilbert边际谱分析可以看出,震区台站主频集中在10 Hz左右,瞬时能量谱高频段信息较为丰富,而藏式建筑较差的抗震性也是造成震区“崩科”藏式结构房屋表现出震害偏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