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不稳定层结下的热岛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对数压力坐标系的大气热力、动力方程组,分析了由于城市的加热和摩擦作用,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情况下的热岛环流,给出了表征热岛基本特征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温度场的空间结构,从理论上证实了热岛环流在不稳定城市边界层中存在的可能性,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 垂直运动在市区是上升运动,在郊区是下沉运动,在低层z=150m处有一闭合中心;(2) 流场在市区上空呈一层波动,波谷在上风区,波峰在下风区,波长为城市半宽的4倍;(3) 地面的高温区出现在城市的下风区,且无逆温层出现。  相似文献   
12.
气温,降水气候预测的灰色拓扑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国平  刘敦训 《高原气象》1995,14(2):207-211
本文应用GM(1,1)建模方法,对四川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分别建立了气候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气温的预测效果令人满意,但对降水的预测效果不够理想。进而改做不同阈值下的GM(1,1)拓扑预测,得出各年份对应的要素值,使降水的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22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低涡发展与其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所处纬度以及热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加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对低涡的生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有利于低涡的发展与低涡中心和感热加热中心的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利用3S集成技术,对宁波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进行监测研究,通过遥感监测与更新调查数据的衔接,建立新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方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大气非线性惯笥重力内波方程组,利用相平面分析法导出了相应的KdV方程。采用直接积分法求出两类有意义的孤立波解,讨论了波解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类奇异孤立波与某些天气系统(如青藏高原500hPa低涡)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6.
南半球中纬度偶极模态与亚洲—非洲夏季降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 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 在南半球的东半球, 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 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 本文定义其为偶极模态。在海平面气压场上, 该模态的解释方差可以达到20%以上, 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该偶极模态与亚非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 尤其与我国华南、南亚以及热带非洲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制分析表明, 南半球这一偶极模态的异常会影响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变化, 从而造成向上述三个地区的水汽输送的多寡, 并最终导致这三个地区夏季降水发生变化。本工作揭示的偶极模态变化独立于南极涛动, 研究结果不但可以深化对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特征及影响的认识, 而且对亚非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By using barotropic model equa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ssby waves, the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wave energy and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Rossby waves, and the focus is on discussing the plateau's topographic gradient effects on atmospheric Rossby waves. Then based on the WRF3.2 and the NCEP/NCAR FNL reanalysis data, we devised comparative tests of changing the plateau's topographic gradient and simulated a process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 that happened in May 2010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The Tibetan Plateau’s topography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tmospheric Rossby waves. while the plateau's terrain, its friction and heating effects can all make the atmospheric Rossby waves develop into the planetary waves; The effects of plateau's north and south slopes on the Rossby wave’ phase velocity is opposite, and when the slope reached a certain value can the quasi-steady normal fluctuations be generated; Simultaneously, due to the plateau's topographic gradient, descending motion appears at the west side of the plateau while ascending motion appears at the east side, and the vertical movement increased with the amplification of topographic gradients. The plateau's topographic gradient also obviously amplified 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the rainfall area increased with the amplification of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gradually moved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oreover, for the plateau’s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the Rossby wave’ propagation shows upstream effects of energy dispersion, so the plateau can then affect the weather in downstream areas. Moreover, the wave group velocity increased with the degree of topographic slope.  相似文献   
18.
席强敏  李国平  孙瑜康  吕爽 《地理学报》2022,77(6):1359-1373
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技合作网络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合作网络和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合作网络的角度,使用合作论文和合作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3—2018年京津冀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科技合作网络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半参数估计和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京津冀78个城市对之间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快速成长,呈现北京与天津双核引领,以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空间结构。② 京津冀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次中心,廊坊、保定、沧州为三级枢纽,其他城市为节点的技术合作网络结构。③ 空间距离越近的城市之间越容易产生科技合作,高铁开通带来的时空距离压缩可以减弱科技合作的空间衰减系数;相对于科研合作,技术合作对于空间距离更为敏感;技术邻近性是促进城市间科技合作的主要驱动因子,尤其是对技术合作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发展差距越小的城市之间相对容易产生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热成风适应原理,采取分解分析法对青藏高原500hpa暖性高压的生成机制作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讨论。结果表明:在扰动的水平尺度大于热成风适应的特征尺度的条件下,当源地有明显的负值非热成风涡度出现时,流场将向温度场适应,而温度场由于高原的加热作用存在暖中心或暖脊,则适应的结果在高原大气500hpa形成暖性高压,并伴随高层辐合,低层辐散及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动力学分析中的相平面方法,由z坐标系下的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利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初步建立了孤立波解与高原低涡的联系,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