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松辽盆地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42km长共炮点资料,求出松辽盆地地壳平均速度约为6.197km/s。通过初步解释,认为在上部地壳存在多组低角度断裂、中下部地壳构造具有更为复杂的震相、Moho震相比较清晰,多处出现与Moho震相斜交的震相。  相似文献   
2.
二维小波变换在消除相干噪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干噪声常使地震记录中的反射同相轴模糊不清,使得处理解释难以进行。而常规的各种f-k滤波技术不能对其有效地消除,且每种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容易产生人为假象,使信号发生很大畸变。我们的技术是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把二维地震信号变换到有关频率、时间、波数、空间的一个四维函数。根据信号和相干噪声在频率、时间、波数、空间等方面的局部差异来达到滤波的目的。经过对实际炮集数据的处理表明该方法比f-k滤波技术消除噪声的效果要好,信号的畸变程度更低,并且没有任何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3.
分时窗提取地震子波及在合成地震记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提出了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精确提取井旁地震子波的分时窗提取地震子波方法,将此方法用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提高了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吻合度和分辨率,文中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并给出了模型处理分析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已有的三分量检波器在尾锥与地表紧耦合条件下 ,无法调节方位角及倾角。首次利用袖珍经纬仪指示方位角和水平程度 ,再由万向装置调节 ,使所有新型正交型三分量检波器的方向 ,在一条测线的各物理点上一致 ,保证方位角误差小于 2°,且每个检波器的xy面处于水平面 ,即z分量处于铅直方向 ,倾角误差小于 1.5°。用新型正交型的三分量检波器和已有的三分量检波器进行现场试验。从试验结果看 ,用新型三分量检波器采集到的三分量资料的信噪比要比用原有的三分量检波器采集三分量资料高。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震资料主要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地区地表情况多样,资料品质较差,多属低信噪比资料。这对类资料,静校正叠前去噪及速度分析等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针对西部地区不同的资料采用相应的静校正方式,在叠前去噪方面,就FK域倾角滤波方法的应用上进行了改进,克服了该方法一些“蚯蚓化”、“假构造”等弊端,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尤其是用于西部资料的去噪方法。并针对多次波的特点,采用时间域,频率域及τp域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次压制,在西部资料的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 要:定向钻泥浆在陆地作业过程中已经发展成熟,但在海上施工过程中,由于海水的侵入,泥浆会产生絮凝、分离以及性能突变等情况;在穿越施工过程中容易引起阻卡、坍塌等事故严重影响海上定向钻穿越的施工效率。针对海上定向钻穿越工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海水环境对泥浆性能的影响,结合海上环境保护的要求,构建了一套适合于海上定向钻施工的泥浆体系:海水+0.3% Na CO +10%短纤维海泡石+0.2%植物纤维-2+0.5%增黏剂-6;综合评价以及现场应用表明其能够满足海上建设开发的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1)利用VSP资料能准确地反映地震波在地震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的优点,进行漂移校正,以提高深-时转换的精度;(2)利用密度测井资料与声波时差曲线联合计算反射系数序列,以提高反射系数序列的精度;(3)利用分时窗提取子波技术,解决长期以来合成地震记录中存在的子波问题。将此方法用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在提高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吻合度和分辨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隆起区地壳反射结构与“断开”莫霍界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松辽盆地内实施了4条近垂直反射地震法地壳精细结构探测, 获得了双程旅行时为15 s的松辽盆地地壳叠后偏移反射剖面. 重点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与东北隆起区反射结构特征. 发现松辽盆地隆起区内整体上表现出:由西至东沉积层厚度变薄, 由北向南沉积层厚度增厚; 无论是东南隆起区还是东北隆起区, 壳内反射图案在南北向与东西向均变化剧烈; 东北隆起区莫霍界面双程反射旅行时变化范围为9.6~11.0 s, 深度范围为30~34 km, 东南隆起区莫霍界面双程反射旅行时变化范围为9.7~10.4 s, 深度范围为30~32 km. 由叠偏剖面资料分析可见松辽盆地隆起带内莫霍界面反射出现特异的断开特征, 错距达0.1~0.5 s, 约合2 km左右. 断开带附近存在多组剪切断裂并表现出隆起带内断开宽、两隆起带交界部位窄的空间分布规律. 这些反射图像与特异莫霍界面反射被推断为多期次黑龙江微陆块弱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等动力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延长排列法求取地壳反射纵波平均速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Moho几何特征,提出采用常规的延长排列法求取地壳内反射纵波平均速度,进而计算盆地基底平均波速。经过综合误差分析,得出松辽盆地内地壳平均纵波速率约为6.197km/s(相应的0为10.676s),基底平均纵波速度约为6.75km/s。通过与全球地台区,陆-陆碰撞带,裂谷带盆地之下地壳平均波速数值的比较,认为在松辽盆地内存在上地幔物质上涌过程,上涌物质的一部分进入中部地壳,引起基底平均波速增高。讨论用延长排列法求取地壳平均波速的条件,包括Moho震相的条件,地表条件和接收排列长度的条件等。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7条地学断面(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3种因素: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表明,壳幔物质密度不均匀和莫霍界面超伏造成该带的重力异常,地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产生了该重力梯级系列地球物理特征。最后,探讨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成因机制,提出了以“挤”、“涌”为动力的“三结点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