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2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研究了发生在一条断层的端部,且靠近引张区一侧的地震,或发生在右(左)旋向右(在)错开的两条雁列型断层的交错部位的地震的震源机制的特点,发现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兼而有之,但是总的看来它们比发生在主断层上的地震具有较大的倾滑分量。用在无限大平板中含有一条裂纹的平面应力模型,计算了一条二维裂纹附近的应力场,结果表明,局部最大主应力相对远场主应力旋转了5~15°。估计了次生剪切裂纹可能出现的范围,表明它们主要集中在裂纹端部表现为引张的区域内,其取向或者和主裂纹大致平行,或者接近分叉张裂纹的方向。这些裂纹面上的附加正应力为张应力,并且当它们的取向接近张裂纹取向时数值较大,所以,如果地震是由接近张裂纹的剪切裂纹引起的,其震源机制应具有较大的倾滑分量,反之,如果地震与大致平行于主裂纹的剪切裂纹有关时,震源机制的走滑分量应占优势。  相似文献   
22.
根据巧家、石棉的小地震的观测资料,指出P波初动半周期在震级比较小时几乎是恒定的,在震级比较大时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并指出P波初动振幅的对数也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以圆盘形均匀位错面作为中、小地震震源的理论模式,计算了它所辐射的地震波远场位移,从而导出了体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源尺度及波速等物理量的定量关系,解释了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考虑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和频散、地表面的影响以及地震仪器的频率特性,通过褶积方法合成了上述位错源产生的理论地震图,提出了直接由实际地震图上的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测定震源尺度、地震矩、应力降和错距等震源参数以及介质的晶质因数Q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巧家、石棉两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和小震的震源参数.这两个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分别为620和560.石棉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大约在2-30巴之间,巧家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比较接近,平均约1.4巴.将这个结果和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地震与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的前、主震的应力降作对比,我们看到,巧家地区小震的应力降的特征与上述两次大地震的前震的应力降的特征是类似的,因此不能排斥巧家地区的小震是一个较大地震的前震的可能性.以测得的小震应力降的平均值(约1.4巴)作为这个可能发生的较大地震应力降的下限估计值,从主震震级和主震应力降的经验关系可以推知,其震级的下限是5.2级.  相似文献   
23.
李兴才  曹惠馨 《地震学报》1996,18(1):111-117
北京白家疃台的ULF磁感应仪投入运行以来,经常观测到一种频率比较低的ULF磁场扰动信号,其幅度和周期均随时间变化.由于不同于各种人为电磁源引起的干扰,所以,常常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然而和磁照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磁扰信号都出现在磁暴发生期间,而且没有发现观测到这类信号没有磁暴的情形.因而,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上尚不能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来看待.这种信号的主要特征是:在磁暴期间间断性地出现,每段信号出现的持续时间、信号段出现的频次和扰动幅度与磁暴的类型和磁暴的大小有关系.扰动的波形特征也与磁暴的类型有关.SC型磁暴与GC型磁暴相比,ULF磁扰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K指数较大的磁暴期间出现的ULF磁扰比K指数较小的磁暴期间的幅度大、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扰动信号的频率多变.ULF磁感应仪上的这种暴间磁扰的起始时间及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与磁照图上的磁暴的起始时间和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相比,不一致的居多数,相同的只有44%左右.扰动信号的周期从几秒到几百秒不等,强度一般介于0.04~8 nT之间.根据对上述信号的功率谱分析,ULF暴间磁扰的优势频率约为0.06 Hz,而且谐波上也有相当的能量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