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③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④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3类沉积盆地,3种盆-山转换,3个发展阶段及3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⑤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3种体制,4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由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⑥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⑦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⑧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⑨提出中国和秦岭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52.
王文宇  王静爱 《地理研究》2001,20(3):380-387
广泛收集来自气象部门、政府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冰雹灾害信息,建立了中国冰雹灾害的数据库;编制出中国冰雹灾害空间格局图,将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概括为1区、2带、7中心.中国冰雹灾害成灾的范围与冰雹致灾的范围有着一定差别,具有东移、南移的趋势.1949年以来冰雹灾害的主要承灾体类型有6大类、20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玉米、棉花、花卉、通讯等承灾体亚类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3.
峰局五矿是多年开采的老矿。近些年,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和开采层次的逐渐下移,来自底部岩溶高承压水的威胁日趋严重,实际生产能力逐年下降。下组煤能否开采是关系到矿井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就下组煤带压开采的可行性,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4.
交城断裂中段的活动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地质资料、地震活动性资料的综合分析,把交城断裂中段进一步划分为南亚段和北亚段。指出断裂南亚段存在发生6.8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5.
张文照 《气象》1992,18(3):65-65
目前,一些气象台站使用的XLT 03型电传打字机采用8mm×10m环形色带。一条新的色带能持续使用10天左右,更换也比较麻烦。这种用过的色带,带体上原附着的色带液虽已用完,但带体本身还是完好的。因此我们采用一种既简便又易行的添加补充液的方法,来延长打字色带的使用寿命,节约了经费开支。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了气候生态因子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影响川东南小麦粒种的主要气候问题,指出了提高小麦粒重和产量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57.
本文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小麦增叶速率与温度和叶龄的关系,建立了小麦增叶速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并就该模型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8.
59.
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联网中,临汾台网与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联网中心是无线传输。其主要设备是IC-M700TY电台。该电台最大发射功率为100W,在传输中,直呼通话清晰,数传效果也较理想。但因该电台发射功率较大,高频自动天调与M700TY电台为分离的两部分,所以当电台发射信号(直呼通话与数字传输)时,对768记录器的干扰较大,有时768记录器  相似文献   
60.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以结晶基底反射TG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反射波组丰富,分层特征明显,界面起伏形态清楚,清晰地刻画出冀中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潮白河断裂、蓟运河断裂及丰台—野鸡坨断裂的几何结构;地壳内部结晶基底(TG)至Moho之间,显示出近于"反射透明"的地震波场特征,无明显震相,这与华北其他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明显不同;地壳厚度为30.0~34.5 km,总体变化趋势为中段地壳厚而南北端相对较薄,Moho在横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和横向间断特征,在Moho被错断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A和RC,RA可能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侧向残留物,叠层状反射震相RC则表现出壳幔过渡带特征;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Moho的超壳深大断裂(FD1和FD2)和9条上地壳断裂,深大断裂应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造成上地幔隆起而形成的,上地壳断裂与地壳垂直运动及侧向引张力有关;超壳深断裂(FD1和FD2)为本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与之对应的地壳浅部断裂(F3和F9),则为能量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断裂邻近区域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