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华北和南北地震带北段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拟合华北和南北地震带北段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拟合较好,因之在今后预测8级大震时可作为参考。三性分布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每个周期的黄金分割性组成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2003年甘肃岷县5.5级地震的地震学前兆的变化特征,显示尾波Qc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都呈增长趋势,用幂次率关系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结果为利用尾波Q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监测资料建立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和指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近断层水库大坝的震后变形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拟建水库大坝为例计算了位于断层附近的坝址区在发生6~7级地震时的位移、应变和应力。结果表明这种位移、应变和应力都达到很大的值,对于近断层的重大工程设施必须考虑断层发震产生的震后变形引起的“抗断问题”。  相似文献   
44.
2000年6月6日景泰5.9级地震的两次破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数字台网的波形资料,应用主事件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年6月6日景泰5.9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一,这次地震由两次破裂构成,在空间上东西相距21km,时间相隔3.9s,这一结果能很好的解释本次地震的宏观破坏现象,对进一步第原及海原西断裂的现今活动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利用WWSSN长周期远场P波的初相、破出相和终止相研究了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三次大震的震源断层面破裂错动传播的全过程,判定了发震断层面和确定了它们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由较弱的P波初相求得三次大震的始破裂区长度分别为8、5和6 km。它们均为双侧破裂,震源体的破裂长度分别为73、43和52km。由于震源区存在重叠现象,因此,总的震源尺度仅为90 km。由破出相确定8月16日松潘大震的震源深度为9 km。此外,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终止相和较大的破裂速度与震源端部存在调整单元有关。  相似文献   
46.
2002年玉门5.9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荣代潞  李亚荣 《地震研究》2005,28(3):239-243
用“双差法”对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结果表明,在汇合处玉门断裂向深部延伸和旱峡一大黄沟断裂汇合在汇合处的断层面上发生逆推错动,造成这次主震和余震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47.
肃南5.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研究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铭  李亚荣 《高原地震》2000,12(2):25-31
用P、S波振幅比方法反演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计算了对应的P轴T轴。结果表明,前震的一组节面比较集中且与主震断层面大体一致,其主压应力轴也表现出对的集中,而余震(以及以后发生在该地区的一些小震)的断层面解则比较散乱,但总体上仍与该区的主要断层保持大体一致,但是余震的P轴和T轴则表现更大的散乱。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微震震源机制的相对一致性是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