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板内地壳形变系统动力学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32.
应用CUSP(尖角)突变模型研究了板内边界带地壳形变与强震的危险性判定及其预测的方法,并以鲜水河断裂带1973~1982年的动态大地测量和地震活动数据作了验证。结果表明:(1)强震前该断裂带地壳形变与蕴震系统经历了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近于临界状态的过程。(2)系统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在不同的观测点位具有同步性和持续性,且持续的时间与未来的地震强度有关。(3)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时间、震级、位移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3.
134.
河南省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是国家“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是实现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已有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以全国性基础与专业地学空间为基础,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一体化信息整合技术,按照不同的应用目标,  相似文献   
135.
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6.
李家堡子铌钽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含矿花岗伟晶岩侵位于太古宇鞍山群通什村组变质岩系,形成于吕梁期,受NE、NW两组断裂控制.含铌钽花岗伟晶岩属于白云母型,岩石类型属铝过饱和,岩石化学成分富钠低钾钙铁镁.稀有元素中Ta最为富集,Ta2O5 0.0005%~0.44%,是国内同类型矿床中含钽品位最高的矿床.目前已探获332+333级别矿石量达到中型储量,有望成为大型铌钽矿床.  相似文献   
137.
基于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战略,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文化的视角,反思学科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观测理论与技术的“引擎”作用;观测数据挖掘与理解;多尺度动力系统模拟;推进预测进步;学科框架与科学认知途径等。  相似文献   
138.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学稳 《中国岩溶》2009,28(2):155-168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峰林喀斯特概念的起源、命名、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回顾了“峰林喀斯特同时态系统演化论”的内容与提出过程;阐述了峰林喀斯特的鉴别标准、形成条件,并提出了“喀斯特生成系统”的新概念。尽管峰林与峰丛喀斯特术语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在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到目前为止,其科学概念似乎还不够严谨。为此,在分析喀斯特系统形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形态特征、生成条件、水文地质属性和分布与生成系统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识别的意见,并建议以“喀斯特生成系统”观来深化带有主观意识的“个体形态组合”。与此同时,就我国在峰林与峰丛喀斯特之间的生成关系及其演化认识上仍以Davis的循环论为主导的学术现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峰林与峰丛是在不同空间与地域上由喀斯特能量(主要是降水)作用的方式(入渗、地面水流)、量级(强、弱)与效果(峰林方向或峰丛方向)分异的结果,二者多具生成系统关系。峰林与峰丛地貌的年青与年老,仅仅表现在形态上,而非在实际年龄上。   相似文献   
139.
GPS时间序列及其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IPSY软件解算的站点坐标时间序列,对我国25个GPS基准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向坐标与纬向坐标的趋势变化反映了各站点在全球板块中的运动; 垂直方向的趋势变化揭示的可能是大尺度的构造信息, 也可能是站点周围局部运动的反映. 分析还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近乎1年的年变周期,但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最后, 就该时间序列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GPS时间序列对该地震的孕育过程反映明显,并根据时间进程及异常特点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 块体受力状态的变化、应力积累和能量的快速积累与缓慢释放. 在8.1级地震孕育的初始阶段和临震、同震及震后恢复阶段, 垂直方向的异常占据主导地位,初始阶段垂直方向的异常运动导致断层间闭锁; 而在地震孕育的中期,各块体间水平方向的差异运动则占主导地位,它是引起能量在断层闭锁段积累的重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40.
仙女山断裂北端地块微动态倾斜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周坪定点形变台的资料,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频段(周期)的信号识别。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对蓄水效应有较好的响应,主要在数据的长趋势项(周期稍长的细节层)有反映;三峡库区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说明蓄水使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了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