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鱼嘴构造流变计研究与基于流变学的分类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同膨缩型香肠构造一样,鱼嘴石香肠构造是存在岩石流变性差异的能干层与基质在纯剪切作用机制下形成的构造形迹。在深入研究鱼嘴构造形态与能干层基质流变性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拟的方法,模拟出不同形态的鱼嘴香肠构造,反演出能干层基质粘度比与香肠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一种关于鱼嘴香肠构造的经验流变计。 认识到鱼嘴构造的纯剪切作用机制及其平面应变的特点,通过对香肠现有的几何参数的测量和计算以及对香肠构造演化初始阶段几何参数的恢复,在合理假设的理想状况下,推导出鱼嘴构造的应变差折射流变计。 鱼嘴构造是流变行为下应变的结果,因此这种构造行迹不仅有几何学意义,更折射出流变学意义。在模拟实验与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变学与剪切作用机制的鱼嘴构造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22.
123.
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入于丹凤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等,形成时代为454Ma。该岩体SiO2= 62.02%~64.26%;Al2O3=16.55%~17.45%,MgO=1.71%~2.09%, Sr = (1069~1296)×10-6(>400 ×10-6),Y = (11.6~13.81)×10-6 (<18×10-6),Yb = (0.96~1.14)×10-6(<1.9 ×10-6),Sr/Y=80.98~108.19(>40),稀土总量(∑REE=217.88×10-6~355.07×10-6)较高,LREE强烈富集,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LREE/HREE=17.72~25.82;LaN/ YbN=44.56~53.85;δEu=0.82~1.0),显示出典型埃达克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在以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分布图中,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Th、Rb、Ba、Sr等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Ta、Nb、Y、Yb等较相邻元素相对亏损,微量元素曲线分布形式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典型地区埃达克岩分布形式一致。研究表明,该岩体Na2O=4.99%~6.91%, Na2O-2>K2O,Mg#=0.59~0.63, A/CNK=0.82~1.01,σ=4.24~2.24,为富钠偏铝质高镁埃达克岩。唐藏埃达克岩体岩浆源于早古生代秦岭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反应。北秦岭早古生代埃达克岩的确定为探讨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4.
白沙子岭锡矿床赋存于大义山复式花岗岩体内,发育蚀变花岗岩型和云英岩脉型两个主要矿床类型,两类矿床在空间上相伴产出.通过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的研究,运用同位素和包裹体测试成果,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过程.铅同位素表明,锡成矿物质为幔、壳源混合来源.氢、氧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沸腾岩浆水.云英岩脉型和蚀变花岗岩型锡矿脉(体)在空间上的耦合性以及它们的流体包裹体和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构造作用和岩浆演化的联合作用是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成矿温度为130~425℃,盐度为1.40%~11.22%,成矿压力为67×105~537×105Pa.矿床属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5.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特殊技术设计局Sibgatulin于2013年5月7日11时55分,将天然电磁脉冲异常信息及分析意见通报给文章第一作者曾佐勋,指出在武汉的东、西两个方向上,具有发生MS 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2013年5月7日22时20分,山东平原县职业中专宋松将其与宋科夫根据震兆日晕结合“七式、六形还原测震法”做出的地震预测意见通报了曾佐勋。意见中指出,2013年5月7-20日左右(甚至会在7天内),在新疆、青海、与西藏交界附近,将发生MS 5.5~6.2的地震。在Sibgatulin和宋松等人的预测基础上,利用卫星热红外排气点观测法,曾佐勋于2013年5月8日0时54分,向宋松、王杰、潘黎黎发出预测意见。预测10日内有可能在西藏的排气点(31.5°N,89.0°E)发生MS 6.0级左右地震,并于5月8日8时34分,向3人补充了另一排气点(31°N,86°E)的观测情况。2013年5月15日18:54:30,西藏那曲尼玛县(31.6°N,86.5°E)发生MS 5.2级中强震,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落入宋松和曾佐勋的预测窗口;震中落入曾佐勋根据第二个排气点给出的预测范围;震级基本上落入Sibgatulin、宋松、宋科夫以及曾佐勋的预测范围。尼玛地震临震预测成功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两国三方合作的范例,也进一步验证了“地震预测需要多方法的综合分析”的认识。对该地区地壳结构剖面和活动断裂研究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来多-措迈北北西向右行走滑正断层;地震能量的积聚和存储与中地壳高导低速层关系密切;西藏地区断层活动受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伸的现今构造应力场控制。  相似文献   
126.
2013年6月2日22时23分,重庆万州吴达兵给曾佐勋发送了四川绵阳网友“光耀vision”于2013年6月1日19时38分拍摄的云图。通过吴达兵本人创建的“云地映对”法,初步识别出该云图对应龙门山地区。6月3日11时44分的电子邮件中,曾佐勋提出请吴达兵根据云地映对法“标注几个地名”,“帮助标出索状云汇聚中心点的经纬度,怀疑是震中位置”,并提出似乎北面还有一个汇聚中心。当日15时17分,吴达兵给曾佐勋发来了标注地名和索状云汇聚中心经纬度(31.27°N,103.90°E)的云图。虽然北面的汇聚中心没有标注经纬度,但是地名很具体。2013年6月3日17时16分,曾佐勋在答谢吴达兵地名标注和汇聚中心经纬度标注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预测意见:利用绵阳网友拍摄云图和吴达兵云地映对标注,结合6月3日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长条状)地球排气观测及卫星重力资料分析,预测震中应该在北川县陈家坝乡(31°N,104°E),震级应该在MS 5.5±0.5,发震时间估计2个月内。曾佐勋的这一短期预测,显然重点考虑了北面汇聚中心。这是因为云图区北面索状云汇聚中心对应区的卫星重力异常梯度更加明显。2013年7月8日7时39分,在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接处靠近都江堰市一侧发生了MS 4.1级地震,震中位置是31.3°N,103.6°E。与云图中南面汇聚中心相当一致。与曾佐勋预测的北面汇聚中心(31°N,104°E)相距仅50.6 km。发震时间落入2个月预测值时间窗口。预测震级略高于实际地震的震级,误差0.9级。综合地震预测三要素与实际发生的都江堰地震三要素的对比分析,都江堰(MS 4.1)地震是一次利用云地映对、地球排气与卫星重力异常相结合的成功短期预测。值得注意的是,云团中的两组索状云形成两个汇聚中心。其中一个汇聚中心已经发震,另一个汇聚中心可能孕育着下一个中、强地震。本文初步认为,弧形索状云是由于局部地面超低频震荡导致水蒸气和尘埃形成波纹。综合构造背景、卫星重力异常和该区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都江堰(MS 4.1)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川-映秀断裂,与汶川MS 8.0地震发震断层相同,为逆冲兼右行走滑性质。都江堰地震是汶川(MS 8.0)地震的余震,二者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作用下,松潘甘孜地块向东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引起北川-映秀断裂逆冲兼右行走滑活动,造成中地壳密度突变的差异流变区积累能量突然释放。  相似文献   
127.
贺赤诚  李献瑞  王杰  曾佐勋 《地球科学》2015,40(10):1653-1666
2013年8月31日8时4分,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28.12°N, 99.4°E)发生5.9级地震, 震源深度10 km.区域范围内历史地震频繁, 为滇西北地震多发区.据震源机制解结果, 此次地震为正断兼左旋走滑型地震, NW向截面产状与德钦-香格里拉-中甸断裂基本吻合.利用EIGEN-6C2模型对震中附近进行布格重力异常探讨, 震源位置位于莫霍面起伏部位, 下部地壳厚度不稳定之处; 而从P波速度与地壳结构剖面可知研究区上地壳底部存在低速层, 认为韧性低速层与地震能量的积聚和存储关系密切.而韧性低速(高导)层与德钦-中甸断裂交接部位, 是流变界面能量释放的位置, 即本次地震的震源位置.这为板内地震3层次构造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8.
针对依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的断裂带内外温差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断裂带内外区域时引入距断裂带两测和两端的距离,同时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地物类型等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将其进行改进,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2次地震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改进算法分析地震热异常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且该方法对断裂带内外区域的确定相对更加具体,还可以很好地去除多种非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北京西山和湖北铁山发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们对于石香肠构造的普遍性及其意义早就有所认识。 Lohest于 1 90 9年最早对石香肠构造进行了描述。但直到 Cloos于 1 947年和 Ramberg于1 95 5年对石香肠构造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后 ,人们才逐渐的注意这种构造。根据石香肠构造的连续性 ,将其可分为膨缩石香肠构造 (或藕节状石香肠构造 ) [1]和断裂石香肠构造 [2 ] 。经典的膨缩石香肠都是双凸形。而 Malavieille等 [3] 发现了一种双凹形石香肠 ,并称之为骨节状石香肠。此后不久他们的文章被介绍到中国 ,但这十多年来 ,国内并未见骨节状石香肠的进一步报道。笔者在进行“石香肠构造流变计研究”项目的过程中 ,对北京西山和湖北铁山的石香肠构造进行了研究 ,分别在两地发现了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北京西山的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发育于震旦系碳酸盐岩建造中。由灰质白云岩组成香肠体 ,白云质灰岩组成基质 ,石英脉充填于香肠体裂口处 (图 1 )。反映出两期垂直层面的压缩和平行层面拉伸的纯剪切变形的叠加。图 1 北京西山第一类骨节状石香肠1石英脉 ;2灰质白云岩 ;3白云质灰岩湖北铁山的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发育于狮子山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热动力变质带上...  相似文献   
130.
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及区域断裂活动性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断裂构造内部结构特征、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行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信阳市燃气混气站的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指出场区断裂规模小,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邻区地震活动小且弱,区域构造稳定性高,应力平缓,是一个稳定的“岛区”;场区中部和南部断裂已基本愈合,无明显的电性异常;场区北部通过综合楼的断层在36万年左右有过活动,但此后没有重新活动,属于非全新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