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强震多学科前兆协调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玲玲  刘耀炜  潘树新 《地震》2002,22(4):49-54
主要对1970年以后发生在川滇地区的几次7级以上强震震例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强震前水位、水化、地电、地倾斜等前兆手段以及地震学前兆指标的时空演化特征, 对比分析了各前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强震发生前各前兆学科之间存在较好的协调性关系。  相似文献   
22.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3.
根据前人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上历史地震及古地震复发周期和离逝时间等的综合研究,得出该断裂存在发生强震的较大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对该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的定点监测和地震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据此,根据断裂逸出气体测项剖面浓度分布(变化)特征,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上新建3个断层土壤气连续观测站,开展断层气(H2、CO2、Rn、CH4)浓度观测,分析断裂带不同段深部气体特征的空间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监测甘东南地区应力调整与地震活动。初步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其背景值比较稳定,且同一测项在不同测点变化形态具有相似性、同步性,说明观测资料真实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各测点出现测项同步异常变化时,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调整及变化状态,对震情跟踪和地震预测提供参考判据。  相似文献   
24.
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震孕震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体系,它决定了地震前兆的形成机制,因此,在地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中,与强震孕震环境有关的深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深部地下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和前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研究深部地下流体的活动规律,首先必须研究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问题。同时,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也是火山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在全于流体通道网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岩石圈内流体通道的形成机制、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科学意义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5.
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耀炜  范世宏  曹玲玲 《地震》1999,19(1):19-25
从地下流体前兆产生的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点在空间上与地震空间,弱震条带、b值异常区有明显关系;在时间上与小震活动频率和b值、η值等也有密切的联系,其结果对判定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地震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资料,总结了转折型和单一型两类典型前兆的特征。通过对华北(含西北)和西南不同区域前兆特征的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这两类前兆表现出与构造分布的密切关系;在比例关系上,前兆异常会随着震级的不同而表现出数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7.
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下流体前兆资料,研究了水化学、水物理前兆所表现的异常特征。认为在8.1级地震前,流体前兆的响应范围大,异常持续时间长,异常的同步性好;8.1级地震后,流体前兆出现大幅度调整,伴随着这一地区的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的连发,表明了青藏块体整体活动水平在逐步增强。通过对比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重力和地磁等观测结果,对这种类型异常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8.
西北地区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调整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台网布局进行了评价.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已趋于成熟,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地震监测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远场测点主要出现中短期异常而近场测点出现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2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7-18日台风"洛克"引发陕西中南部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导系统,主要表现在:(1)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西风带系统的东移,使陕西中南部长时间处于槽前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为形成大范围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2)远距离台风激发了大气扰动,它向中国大陆方向传播的过程中与中纬度低值系统相遇并相互作用,使青藏高原东部到陕西南部的气压梯度增强,风速增大,诱发了低空急流的形成,高低空急流耦合,又激发了次级环流的形成,为形成暴雨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足够的动力抬升条件;(3)地面锋面是强降雨的触发机制,台风通过扰动传输到中国大陆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锋生,降雨加强。  相似文献   
30.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气象信息员工作情况,对渭南11个县(市、区)55位气象信息员从气象信息员职责的履行情况,气象信息对生产或生活的作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信息的来源与传播渠道,信息员与气象局的沟通交流机制,信息员的培训情况以及工作中的主要困难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度93%的信息员能做到向群众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85%的信息员向群众发布过3次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部信息员都接受了至少1次气象知识培训;大部分信息员希望定期接受培训,并建立与气象局的定期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