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引用了Prugger等提出的一种先进定位技术,其特点是:(1)采用观测到时平均值和计算平均值之和,作为发震时刻的参考值来进行时间残差的计算,保证了真正的残差最小的获取;(2)采用更适宜于定位使用的时间残差的L1范数统计;(3)使用单纯形优化法直接送代地寻查残差极小,不要求偏微商的计算,避免了矩阵反演,适宜于任何速度模型和任何台网分布,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求解震源位置(λ,,h);(4)发震时刻另行求出,避免了深度和发震时刻间的折中变化,这些突出的特点使我们在台网稀疏的条件下,选择它来进行西藏地震的精确定位。本文对该方法就西藏流动台网和固定台网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了数值试验,并对项目实施期间记录到的部分地震和以前的几个有质疑的地震进行了震源参数的实际修定.震源位置误差估计小于3km.震源深度大于40km的地震,似乎有平行于青-川-滇弧形构造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42.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 s(周期间隔为5 s) 共21个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空间分布图像. 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横向分辨率可达3°,而西部及边邻地区大约5°. 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横向差异显著,大致以104°E为界,可分成具有不同速度结构特征的东、西两部分. 一般较短周期(20~35 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总体表现为东部速度高,西部速度低;塔里木盆地、青藏地块及其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形成整个研究区内最为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蒙古西部低速特征也较清晰;东部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华南地块、松辽盆地、日本海及蒙古东部高速特征明显. 随着周期的增大,青藏地块中部的低速异常体横向尺度逐渐缩小,而喜马拉雅冲断带、塔里木盆地相速度不断升高,意味着青藏低速区受到南、西北、东三个方向的高速区夹击,可能导致高原中部软弱的低速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同时,东部地区由高速逐渐转变为大面积的低速分布,反映东部地区岩石圈较薄而软流圈发育. 随着青藏地块低速特征的减弱,印支地块北部及相邻海域、东海、东北吉林深震区、日本海、中-朝地块至蒙古东部成为120 s周期上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而上扬子地块包括四川盆地高速特征依然明显,显示出稳定的古板块特征. 南北地震带始终呈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特征,并成为划分中国大陆具有不同岩石圈相速度特征的东部与西部的天然分界.  相似文献   
43.
对某些主震事件来说,地震预测也许是可能的。Varnes(1989),Bufe和Varnes(1990)提出的时间-破坏法利用前兆事件(前震)来确定能量加速释放曲线。通过公式与资料的拟合,可计算出预测破坏时间和震级。到目前为止,该方法已应用于构造活动区的仅有几项研究中,而且是针对中强主震事件。新马德里地震带(NMSZ)的微震台网资料对于研究区来说,其震级≥1.5的地震资料是相当完整的,使用这种资料,  相似文献   
44.
位于旧金山湾东面的海沃德断层在地表以平均约 5 mm/a的速度持续蠕动着 ,使建筑物变形 ,道路、水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橄榄球场 ,以及不幸位于该断层活动迹线上的别的东西断裂。该断层也会产生较大地震 ,最近一次较大地震发生于 1 86 8年 ,震级为 6 .8,发生在该断层的南部。一条在地表蠕动的断层也会产生大地震 ,这似乎自相矛盾。它如何能连续积累和释放应变能 ?只有当地震实际发生在蠕滑区下面的中地壳深度上的闭锁脆性区 (称之为凹凸体 )时 ,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存在。沿海沃德断层的大多数地震活动发生在 1 2 km的深度之上 ,可能是由于断…  相似文献   
45.
地质统计学提供了多种能令人满意地用于解决地质问题的估算和模拟技术。在这种意义上,条件地质统计模拟用于计算一个地震序列中一个震级小于或等于确定震级的地震的发生概率,如果知道一特定时刻之前发生的地震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那么就能计算从一特定时刻起下一个最可能发生的地震的能量。  相似文献   
46.
<正>1研究背景2022年6月10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相继发生MS 5.8和MS 6.0地震。2次地震间隔时间不到1个半小时,且震级差仅0.2,根据地震序列判定标准(蒋海昆等,2006),该地震序列属于震群型。本次马尔康震群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内部,位于走向NW的松岗断裂北段北侧附近。  相似文献   
47.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 km,短轴约20 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 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
49.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是继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 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 级强震.泸县MS 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 人受伤.M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 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 9月16日 4时 55 分MS2.8(M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 286°、倾角 45°、滑动角 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 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 187°、俯仰角 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 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 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 3 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 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 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 45°,推测此次泸县MS6.0 地震为沉积盖层内 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 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相似文献   
50.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震中距离NE侧的维西—乔后断裂约3~10 km,余震区长轴呈NW-SE向展布,长约22 km,震源优势分布深度为4~8 km,反映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地震分布北西窄、南东宽的分段特征明显,北西段地震更浅、更密集,南东段事件更深、更分散且存在向S偏转的现象.余震区不同位置的短轴剖面分析表明,发震构造倾向SW,南东段倾角缓于北西段.北西段还存在规模较小的NE向共轭断裂,长度约5 km.5月18日开始的前震自余震区中段向NW逐级迁移扩展,前震序列密集且存在相互触发,符合前震发生的级联模式.主震位于余震密集区的NW端,表明其具备SE向单侧破裂特征.多数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具有与序列长轴走向一致的NW-SE走向、高倾角SW倾向节面;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获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发震构造受NNW-SSE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揭示主发震断层产状和错动类型与维西—乔后断裂基本一致.因此,可初步判定发震构造为维西—乔后断裂的平行伴生断裂,这一构造的形成可能与川滇块体SE向滑移和滇西南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