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2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0篇 |
大气科学 | 84篇 |
地球物理 | 86篇 |
地质学 | 430篇 |
海洋学 | 137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78篇 |
自然地理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1.
我国中硬以上的岩层占一半以上,发展“聚晶体”地质钻头已取得初步成效,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曾用此钻头钻进5—6级岩石,最高寿命达400多米。单晶扩大腔体实验成功为“聚晶体”多粒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满足生产所需的质量,工艺是可行的。径向和轴向磨耗比均达到1∶20,000以上。 相似文献
112.
北京西山青白口—下苇甸一带印支期侵入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青白口─下苇甸一带发育的基性→中性→酸性岩脉(床)的变形与围岩一致;变质作用特点与发育于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双泉组岩石中的变质作用特点相似;在下苇甸穹隆中发育的辉长岩中获得了K─Ar全岩稀释法年龄229Ma,证实这套岩脉(床)是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产物,并对其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将以卷积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条件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应用到井间电磁的三维正演模拟中. 证明了卷积完全匹配层中的数值色散会因为有效延伸因子而产生,列举常规有效延伸因子和网格间距对电磁波相速度各向异性的影响,并通过波场快照验证卷积完全匹配层中数值色散的存在;进而推广三维卷积完全匹配层中最大有效延伸因子、最大网格间距与激励源主频之间的约束,以此完善卷积完全匹配层的最优参数设置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演结果中二次场的垂直磁场分量和走时来展示灵敏度分布,以此划定井间电磁勘探的优势区域,提出井间电磁正反演所需要的约束测井系列和最佳取井方案. 相似文献
114.
115.
116.
117.
基于安徽省来安县区域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选取了能见度、霾频率、温湿适宜频率和植被覆盖度4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了乡镇区域生态环境的气象评价指标(MEI)。对2015年8月至12月来安县各乡镇的MEI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试算验证,结果表明MEI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乡镇区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差异和季节变化差异。本文提出的指标适用于乡镇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霾监测和评估,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旨在为乡镇级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榆属为典型的古—新近纪属种。根据岩性特征及生物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西河盆地“红土”地层属于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拉组(N2b),地层层序类型在平面上体现出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沉积环境由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到湖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9.
120.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