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蔡述明  周新宇 《地理科学》1996,16(2):129-136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是中国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平原湖区带来了“鱼米之乡的”美誉,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带,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湿地资源与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92.
贝新宇 《铀矿地质》2016,(3):180-185
文章阐述了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及其环境影响特点、主要工程子项退役治理方案。深入分析了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关注重点,包括废石堆稳定性、坑口废水等。结合实施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此类项目治理的环境效果、减轻环境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3.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准格尔矿区官板乌素煤矿主采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在官板乌素煤矿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分布广泛,呈薄层状产出,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其次含有极少量的勃姆石等矿物。样品中SiO_2/Al_2O_3(摩尔比值)在2.00~2.10之间,接近高岭石族矿物理论比值,有害组分铁、钛含量相对较低。在扫描电镜下,可见煤矸石样品中高岭石单晶形态主要为六方片状,叠片状聚晶,晶片的片径多在5μm以下。该矿区煤矸石中的高岭石为结晶度较高的优质高岭岩,可用于生产陶瓷。  相似文献   
94.
出露于浙江省江绍对接带内印支晚期花岗岩呈NNE向产出,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于230~220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系列岩石富K_2O和Al_2O_3,低Na_2O和MgO,为准铝质-过铝质的钾质-钾玄质花岗岩。岩体氧化物与SiO_2呈明显的负相关,反映浙江省印支期侵入岩的原始岩浆可能的同源性。岩体富集Th、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12.87~140.02,δEu=0.1~0.7,具高的10~4×Ga/Al值及Zr、Nb、Ce、Y含量,为板内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有较高的I_(Sr)值(0.7069~0.7203)和较低的εNd(t)值(-14.9~-4.1),其二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3~2.21Ga。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浙江印支期花岗岩是伸展环境下,具有壳幔作用和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结合该区发现的同期基性岩墙群,说明浙江境内在230Ma构造环境转换已经完成,板内沿古碰撞带拉张伸展和陆内裂谷作用,超基性-基性-碱性岩浆的底侵形成壳幔作用及部分熔融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95.
彭锐  张升  叶新宇  雷宇  李煜 《岩土力学》2022,(S1):339-347
针对现有乳胶膜压密注浆土钉的潜在缺陷,提出了采用土工织物替代乳胶膜改进该土钉的新思路。基于自研的土工织物反滤性能测定装置,开展了一系列水泥浆液反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浆液体积和注浆压力对土工织物反滤性能的影响。并且,对反滤前后浆液成型的试块进行了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水灰比的增加,浆液最终滤出质量、反滤结束时间和质量流量都相应增加,但反滤结束时间的增量会逐渐减小;浆液体积的变化不会影响质量流量的变化,而反滤结束时间与浆液体积呈线性增加的关系;随注浆压力的增加,浆液质量流量逐渐增加。同时,土工织物撑开面积的增加率与注浆压力呈线性增加的关系;采用土工织物替代乳胶膜后,节泡内浆液水灰比明显减小,强度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能为土工织物改进新型压密注浆土钉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郭新宇 《江苏地质》2022,46(3):260-265
七鳃鳗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特殊无颌类脊椎动物。因其仅发育脊索上的小软骨片及口腔内的角质齿,一般很难保存为化石。国内外现存的七鳃鳗化石记录很少,例如南非晚泥盆世的Priscomyzon riniensis、北美石炭纪的Mayomyzon pieckoensis和Hardistiella montanensis,还有我国内蒙古下白垩统义县组的Mesomyzon mengae。近几年,在河北承德围场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鱼类化石,其中就有七鳃鳗化石,表明围场地区是继内蒙古宁城之后我国第二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七鳃鳗化石产地。研究了产自围场地区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3件七鳃鳗化石标本(MHGU4270、MHGU4271、MHGU4272),化石保存基本完整,可见吸盘、眼、鳃囊、肌节、背鳍、后背鳍、尾鳍等构造。成年期个体(MHGU4270、MHGU4271)体长为24~27 cm,体高为1.9~2.0 cm;非成年期个体(MHGU4272)体长约为17.0 cm,体高约为1.2 cm,明显大于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的孟氏中生鳗。根据形态结构特征,认为这3件七鳃鳗化石应为一个新的属种,将其命名为围场河北鳗(Hebeimyzon we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围场中生鳗(新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白垩世七鳃鳗化石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扩大了研究的区域范围,而且对进一步深化研究早白垩世七鳃鳗的演化历史、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7.
天然结构性土体容易受到各类施工扰动,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工程稳定、变形以及邻近环境。针对宁波两种典型土体,分别对原状土和轻、重扰动土以及重塑土开展了三轴试验及一维压缩试验,分析了扰动度对小应变硬化模型(HS-small model,简称HSS模型)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宁波某基坑工程,利用Plaxis3D分析了考虑周边土体扰动影响的坑后土体水平位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扰动会使土体的强度及刚度参数降低。对于淤泥质黏土,轻扰动试样的参考切线模量Eoedref 、参考割线模量E50ref及参考加卸载模量Eurref值分别降低14%、10%、2%,重扰动试样三参数分别降低43%、14%、15%,粉质黏土三参数也呈现相似降低趋势。在考虑土体扰动影响的情况下,基坑周边两个测斜孔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分别增大13%、15%,更加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可为小应变硬化模型的参数取值以及考虑扰动影响的基坑工程分析计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8.
液体石油化工品码头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日照港岚山港区1#和2#液体石油化工品码头工程设计实例,对液体石油化工品码头工程设计中的平面布置形式和码头底高程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码头装卸区接卸口和接卸管道的布置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到港船舶等级相差悬殊,5 000DWT以下船舶居多的情况下,平面布置应考虑组合靠泊,推荐码头采用顺岸布置形式;在自然条件、航道等公共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码头底高程尽量一致;管道数量较多时,推荐采用一个接卸口布置一半数量的接卸管道且同品种管道的接卸口间隔布置,以及采用"U"型管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99.
罗新宇 《测绘通报》2012,(Z1):145-146
简支梁曲线桥的墩台中心坐标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导线法,即按照偏距、交点距、线路偏角、外移偏角、方位角、坐标的顺序依次计算,有些地方还要采用趋近法,其计算步骤繁琐,难以掌握。分析墩台中心坐标与线路中心坐标的关系,提出一种根据两墩台间线路的弧距,先计算中线里程再计算中线坐标,以此为基础计算桥梁墩台中心坐标的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几何关系清楚,计算公式简单,可以大大降低曲线上简支梁桥的墩台坐标计算难度,是一种有效便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地区日照时数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1956~2005年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总量呈减少的趋势, 在1980年前后大部分观测站显示有突变, 20世纪 90年代之后减少趋势有所缓解, 保持在稳定偏低的状态;此类变化趋势在东南地区较西北地区更为显著。且日照时数的上述变化主要由于夏季日照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