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高立新  戴勇 《地震》2017,37(2):115-125
从中国东北地区不同活跃期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 持续时间, 活跃期关门地震时间韵律, 第5活跃期中强地震有序分布图像等角度, 对比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第5活跃期的基本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第5活跃期能量释放远低于其他几个活跃期, 深震和浅震的能量释放比值大, 持续时间长, 关门地震重演了前4个活跃期的时间韵律, 表现为时间、 空间丛集以及震群性质, 出现空区和条带状有序活动图像, 2013年的7次5.0级以上可能是第5活跃期的结束地震。  相似文献   
42.
43.
地震速报中地震定位方法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8—2014年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内地震事件,对每一事件采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HYP2000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以定位结果中的定位残差大小为唯一判定指标,考察4种定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发现,单纯型方法定位残差最小,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速报的有效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44.
使用高密度电法和电测深法,对内蒙古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场地进行实地测量,获得该场地电性结构特征参数,判定该台地电测区结构属于KH型,并结合钻孔柱状图,获得该台地下介质水平层状电性结构模型,发现地层厚度呈不均匀分布,总体较为连续、完整,可为今后该台地电阻率异常提取、异常识别及观测精度提高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5.
数字地震波时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低交叉项的赵—阿特拉斯—马克斯(ZAM)方法,进行数字化地震波时频处理。结果显示:(1)S波高能量密度区域处于低频段,其频带比P波高能量密度区域窄,且S波能量密度比P波大1个数量级;(2)天然地震的高能量密度分布较为离散,爆破的高能量密度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46.
丁风和  韩晓雷  哈媛媛  戴勇  梁莹 《地球科学》2015,40(7):1248-1253
孔隙度和岩石压缩系数等方面的研究在评价油藏弹性产能和动态地质储量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数据库8口井的数字化水位资料等, 研究了承压井含水层介质在不排水状态下的孔隙度、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和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结果表明, 孔隙度与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和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第1象限内, 各井含水层介质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 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固体骨架和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间满足一元二次多项式关系, 且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要比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大, 水更易压缩.另外, 灰岩骨架的压缩系数相对小于砂岩骨架的压缩系数.   相似文献   
47.
宝昌台地电阻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宝昌台地电阻率日变、年变和长期变化3种典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整点值曲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形态,可能是由外线系统对地绝缘不良造成的;地电阻率年变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年变引起的,其中温度和降雨量贡献基本相同;地电阻率NS测道存在长期下降变化,而EW测道没有,这一现象与测区内水位、温度和降雨量等长期变化无关,主要是由于受到台站所在区域近EW向应力长期、持续作用引起的,并不对应地震.  相似文献   
48.
2019年甘肃张掖5.0级、夏河5.7级地震前中国大陆均有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出现,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的区域.通过对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中国大陆地磁台站低点时间进行梯度法分析,研究了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与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都同步出现了地磁垂直分量...  相似文献   
49.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以盆地群及控制盆地群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特征,其中松辽盆地及控制该盆地的北东向断裂最具代表性,该盆地也是区域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中,北东向展布的大多增加,从西北至东南、从西南至东北具有逐渐增加的特点;北西向展布以及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多减小,且从西至东、从西北至东南的减小值逐渐增大。日本大地震改变了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本岛的基本运动趋势,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地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改变为拉张状态。在2002~2018年、2006~2018年2个时段的运动趋势中,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仍非常显著,现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将处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中,对较为规律的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韵律性特征将产生一定影响。1999年开始的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或将进入第6活动期前的间歇平静期,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还需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50.
朱琳  戴勇  石富强  邵辉成 《地震学报》2022,44(2):223-236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调节着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作用和阿拉善地块的东西向运动.已有地震地质和数值模型结果显示,祁连—海原断裂带目前存在几个强震破裂空段且其上应力积累显著、断层闭锁程度高,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地震即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西段的断层高闭锁、应力积累显著的破裂空段.为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