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滑坡空间分布与控制变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  相似文献   
52.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壳弹性应变转化为永久性构造变形的表现形式.2001年昆仑山地震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整体长426km,由西部剪切走滑破裂段、中部张剪切破裂段和东部剪切走滑破裂段等3个相对独立的地表破裂段组成,即昆仑山地震由震级为Mw=6.8,Mw=6.2和Mw≤7.8的3次地震破裂事件组成,其中东段Mw≤7.8级地震为昆仑山地震主震,由4次更次级地震事件组成.野外测量表明,不同段落上单条地表破裂宽度一般介于数米至15m,最大不超过30m;组合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几何结构,特别是次级地表破裂带斜列区的宽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地质速率与GPS监测应变速率一致性,2001年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局部化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与祁连.柴达木两大块体间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东昆仑断裂带宽度有限的剪切走滑错动,东昆仑山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特征.地震破裂局部化特征对确定重大工程、居民住宅和生命线工程等免遭走滑断层同震地表错动引起直接破坏的避让带宽度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3.
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相关因素和特点,确定出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元参数和库结构,并通过资料收集初步建立起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它包含了全世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1 31个、中国大Ⅰ型水库110座、中国大Ⅱ型水库200座和坝高达100m的水库70座,并具有快速查询、统计、图示等简单功能。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后的第2天,应地震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给出了四川省及附近区域已建大型水库的基本信息及分布。可见,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地震快速对策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4.
断层破裂方式对银川盆地强地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川盆地是受断层控制的断陷性盆地,边缘和内部发育了多条断裂带,特别是其内部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的银川隐伏断层可能对银川市的建设规划和抗震设防影响较大.为了研究银川隐伏断层活动对银川盆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本文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作为目标断层,模拟了断层发生Mw6.5特征地震时,在单侧破裂和双侧破裂两种方式下,银川盆地的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破裂方式下,盆地内强地面运动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地震条带状分布特征和上盘效应;同时受到银川盆地边缘断裂"西陡东缓"构造特征的影响,地表强地震动分布和断层附近观测点的时程也呈现出独特的盆地边界反射作用.在单侧破裂和双侧破裂两种模式下,近场强地面运动集中区总体上呈现北强南弱的现象,银川市及附近的芦花台等地区是强地面运动分布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55.
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邓祁连册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深刻影响。它可能暗示:此区内的未来大震与1927年古浪地震分属两个地震丛集期;古浪地震的发生使行作为危险段的金强河-毛毛山断裂上的挤压应力显增大,从而延迟了未来大震的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56.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0,12(1):21-30,T002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57.
北京西北活动构造定量资料与未来强震地点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阐述北京西北的活动构造定量数据及其精度,用确定性方法、概率方法和综合评分方法,通过排队,比较出北京西北及邻近地区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点,讨论预测结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显示,未来强震最危险的断裂段为:阳原盆地南缘断裂B段和A段、延矾盆地的燕水段、宣化盆地南缘断裂、怀安镇南缘断裂东段和阳高——天镇北缘断裂东段等段落.亦即阳原-深井盆地为最危险区;天镇-怀安镇-宣化盆地为次危险区;万全-张家口和蔚县东北-矾山西南为更次危险区.   相似文献   
58.
Introduction Northwestern Beijing covers the mountainous area from 114~116.5E and 39~41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oint place of the basically E-W trending Yanshan, the NE to NNE-trending Shanxi and the NW-trending ZhangjiakouPenglai active tectonic belts (regions).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tectonics have formed the features of basin-range tectonics and multi-sets of fault systems with different ranges. Generally, they can be divided as NNE-NE, NNW-NW and appr…  相似文献   
59.
山西地堑系强震的活动规律和危险区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2,14(4):305-316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历史强震的重复和迁移现象、M≥7级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蠕变曲线的线性分段性,并根据近期地震活动的特点,判断了现今地震活动暂态和未来地震活动性;最后,在现有的形变测量资料、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山西地堑系内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60.
活动断裂地表位错定量研究对理解断裂活动习性和构建多周期地震复发模型有重要意义. 前人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断裂地表位错分布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但是关于累积位错变形沿新生逆冲断层的走向分布特征依然不清楚. 本文选择河西走廊内部新生临泽逆冲断裂(< 20 ka)为例,利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航测方法采集了断裂沿线约8 km长、2.5 km宽的高精度(0.5 m)地形数据,开展了精细地貌填图(1∶500)、断层垂直位错测量(73个)、断层活动定量参数分析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 研究揭示,新生临泽逆冲断裂主要由2条左阶展布分支逆冲断层组成(L1和L2),阶区宽度约260 m. 位错测量揭示,断层最大和最小累积位错分别为4.5 m和0.2 m,累积垂直位错呈明显不对称三角形分布,断层上位移亏损点与断层几何形态变化区域明显对应. 断裂位错定量参数分析显示,临泽断裂结构不成熟,两个分支断裂后期会在破裂长度和位错增加下逐渐贯通. 因此,可能需要注意后期强震活动造成新生逆冲断层向盆地内部拓展,及其对邻近城镇带来的直接和衍生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