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变质流体研究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南印度克拉通(Godvari-Narmada裂系的南部和西南部)是由年龄为3400Ma~600Ma的岩石组成。这些岩石构成(1)太古代Karnataka和Jeypore-Bestar陆核(2600Ma);(2)早元古活动带(2300~2000Ma);(3)中元古活动带(2000~1500Ma);(4)元古代沉积盆地(1700~700Ma);和(5)Kerala和邻近地区的晚元古高级麻粒岩地体。两个陆核的太古代岩石,特别是Karnataka陆核,发育了1000Ma时期的岩石,并显示了较大的成分差异。这些陆核是由多期片岩带的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现在发现几个  相似文献   
13.
阿那巴尔地质是西伯利亚地台结晶基底的北部窗口。年龄为2.7Ga的太古代阿那巴尔麻粒岩杂岩是分布范围最广者之一,而年龄为1.9Ga的元古代Lamujka杂岩约占地质区的五分之一。它沿着麻粒岩的断层带在角闪岩条件下转变而形成,并由变晶构造岩、角闪混合片麻岩(由麻粒岩退化变质形成)、混合岩和花岗岩组成。测温法,低温测定法、电子显微镜和显微探针分析方法用于研究阿那巴尔杂岩中成分为斜长石—石英—紫苏辉石—磁铁矿组成的紫苏花岗闪长岩中混合岩石英内流体包体和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钛铁矿组合组成的Lamujka混合岩中石英内流体包体。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乌拉山地区麻粒岩相变质流体性状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学纯 《地质论评》1992,38(5):398-406
流体是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流体包裹体是变质作用某一时期流体相的最客观和最真实的记录。本区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以富CO_2为特点,具有高密度、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氧逸度。变质流体的演化具有与温压条件演化相同的PTt轨迹。随着变质作用演化,流体具有密度减小、体积增大的趋势,反映了变质过程流体的演化特点及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东北部侏罗纪花岗岩类的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兴安地块侏罗纪花岗岩具有较低的初始锶值(0.7048~0.7065)、高的εNd(t)值(+0.23~+2.54)和较低的TDM2(0.76~0.95Ga),反映其源区物质主要为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增生的地壳物质。额尔古纳地块侏罗纪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初始锶值(0.7057~0.7075)、较低的εNd(t)值(-2.47~-9.72)和较高的TDM2(1.16~1.7Ga),反映其源区物质主要为中—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增生的地壳物质。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各自具有不同的地壳增生时期,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早期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利用激光拉曼探针测定了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 ,计算了流体的 pH、Eh值 ,并从不同角度对大港探区的油气运聚规律和储层评价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本研究区表现出具明显的两期 (早、晚 )油气运聚特征。还对油气资源进行了评价 ,展现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在油气运聚规律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刘福来  徐学纯 《地质学报》1997,71(3):254-265,T001
麻粒岩相条件下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矿物黑云母(Bi)脱水熔融、长英质矿物部分熔融的性质主要受控于温度条件;而矿物相转变不仅受控于温压条件,而且与脱水熔融、部分熔融存在密切成因联系。依据Bi脱水熔融性质和石榴石(Gi)转变反应特征,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1)当温度在700℃时,Bi转变为钛铁矿(Ilm)+磁铁矿(Mt)+H_2O,Gt转变为Mt,(2)当温度在730—760℃,Bi脱水熔融为富K_2O熔体(Melt)+Ilm+Mt,Gt转变为紫苏辉石(Hy)+堇青石(Crd);(3)当温度大于790℃时,Bi脱水熔融为Melt+Hy+Ilm+Mt+H_2O,Gt则转变为Hy+尖晶石(Sp)+Crd组合。熔体比例和熔体演化特征除受温压条件控制外,与长英质矿物部分熔融程度和脱水熔融性质关系密切。实验结果显示,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与其相伴随的重熔作用(或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不仅存在传统的固相+固相(或流体相)的反应和脱水熔融反应,而且存在熔体参与的变质反应(即:未熔矿物与熔体之间的反应)。该项实验对深入探讨麻粒岩相矿物演化的成因机制及其动力学意义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变质流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学纯 《地学前缘》1996,3(4):200-208
变质流体是变质过程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目前变质流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部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和接触变质流体等方面。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流体流动机制和元素迁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来源。下部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以CO2为主,具有较低的aH2O。δ13C研究表明大约2/3CO2是深成的。富CO2流体流动是紫苏花岗岩形成和热扰动的原因之一,也是麻粒岩形成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主要因素。俯冲带是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和流体活动最活跃的场所。流体富含H2O、CH4和CO2,可以诱导部分熔融反应和岛弧岩浆作用。高压变质条件下的矿物稳定性也与流体有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超高压变质期间没有化学上完全相同的流体大规模循环。流体-熔体系统模式能更有效地解释下插板片的元素再循环。接触变质流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易于发生流体-岩石反应的不纯碳酸盐岩地区。硅灰石带中流体/岩石比率高达40∶1,表明接触变质岩石中有大量流体存在。接触变质过程流体成分有较大差异,主要取决于流体来源、原岩性质和侵入体特征。流体流动和循环模式受控于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过程的动力学条件及流体成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