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陈闪闪  彭澎  陆锋  吴升 《地理研究》2019,38(9):2273-2287
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三大主航道在全球集装箱海洋运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本文基于全球集装箱运输船舶AIS轨迹数据构建了无向加权网络,采用网络平均度、聚类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指标,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度量了全球集装箱海洋运输对三大航道的依赖性。结果表明:① 海上主航道受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中转功能及可达性的影响以航道为中心向外呈距离衰减效应;② 集装箱海运网络对航道的依赖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③ 从区域角度看,东南亚、中东及地中海等区域国家对航道的依赖性远高于其他国家;④ 三大航道受阻导致集装箱海运网络结构特征发生变化,对海运大国中转功能及可达性产生中等级别影响,绝大部分海运国家的变幅在中等及以下级别。研究成果对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重点航线保护及航线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徐阳  彭澎  陆锋  高嘉良  程诗奋 《地理研究》2022,41(12):3199-32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香港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掌握疫情期间游客出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9年和2020年社交媒体的旅游评论数据,采用时序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疫情前后香港旅游网络的演化特征,并结合旅游目的地语义刻画游客出行规律。结果表明:(1)游客出行规律呈现出一定程度变化,与疫情前相比,游客在一次出游行程中所访问的旅游目的地数量大幅下降;(2)热门目的地仍然在香港旅游网络中承担着连接其他目的地的重要作用,而围绕热门目的地形成的旅游网络社区由疫情前的空间显著集聚转为相对稀疏分布,但网络社区内部目的地的空间分布较疫情前变得更加集聚;(3)在游客选择出行目的地方面,热门目的地访问量急剧减少,而以往游客较少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目的地,在游客出行目的地选择时变得更被关注,但产业目的地始终是香港旅游中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类型。  相似文献   
43.
王洛娟  郭敬辉  彭澎  刘富 《岩石学报》2011,27(12):3689-3700
大同孤山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出露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与中部带的构造接触部位,以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形式产于孔兹岩带内的夕线石榴片麻岩和紫苏二长片麻岩中.根据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研究、P-T视剖面图和传统温压计计算结果,揭示孤山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心及其内部包体矿物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金红石.反环带斜长石富钠核部记录了早期压力可达11k bar;峰期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是石榴石斑晶和基质中的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记录的温压条件为850~900℃、9~10kbar;峰期后降压阶段(M3)的标志是石榴石外围发育的后成合晶和冠状环,主要有单斜辉石+斜长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角闪石+斜长石组合,其形成温压条件为760 ~820℃、5~8kbar;晚期低角闪岩相角闪石的生长表明岩石又经历了降温冷却的过程(M4),温度降至690℃以下.石榴石基性麻粒岩记录了含有近等温降压(ITD)阶段的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揭示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俯冲碰撞加厚下地壳的折返过程.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的变质锆石LA-ICP-MS U-Pb定年得到了两组变质年龄数据,分别为1945±25Ma和1828±36Ma,它们与阴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碰撞形成孔兹岩带的时代及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形成中部带的时代一致.结合该地区其他研究结果推断,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在~ 1.95Ga鄂尔多斯地块与阴山地块碰撞过程中俯冲进入下地壳底部,经历早期的高压麻粒岩阶段,随后缓慢地抬升到下地壳上部;之后在~1.85Ga东、西部陆块碰撞过程中,石榴石基性麻粒岩折返到中上地壳.  相似文献   
44.
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6  
从18到16亿年,全球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及生物演化发生重要变革。就全球地质演化历史而言,结晶基底的形成标志着古元古代的结束,而稳定盖层的发育标志着中元古代的开始。在国际地层年表上,古元古代末期(18~16亿年)被称之为"固结纪",古/中元古代的界线被划定在16亿年。在华北克拉通,一般认为"吕梁运动"是结晶基底最终形成的标志性构造-热事件,此后发育以长城系为代表的地台型沉积盖层。长期以来,我国地质界一直以长城系的沉积代表中元古代的开始,并将古/中元古代的界限置于18亿年,与国际地层年表相差2亿年,以至于在中外文献中对中国18~16亿年间的地质记录的表述方式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有:1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或最终克拉通化是以"吕梁运动"的结束为标志,结晶基底最晚期的变质年龄不晚于18亿年;2长城系的底界年龄(18亿年)一直缺乏可靠的数据,目前对华北克拉通范围内稳定盖层发育的起始时间及代表性沉积记录,尚无统一的认识;3对华北克拉通由基底形成到盖层的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折的动力学过程等见解不一,也缺少精细的年代学制约。本文综述了华北克拉通尤其是南部地区18~16亿年岩浆-沉积记录的研究进展,就古/中元古代界线及相关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作者认为:1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火山-沉积记录在其南部地区最广泛、最完整。其中,熊耳群火山岩系(18~17.5亿年),包括底部发育的河湖相砂岩-泥岩沉积——大古石组,早于蓟县剖面的长城群,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后最早的盖层沉积。2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分界年龄目前有2种选择:一是18亿年,即熊耳群火山岩系底部大古石组的起始沉积年龄;二是16亿年,将蓟县剖面长城系的高于庄组划归蓟县系,长城系的大红峪组及以下地层归为古元古代,18~16亿年的火山-沉积岩系均归为古元古代末期的固结纪。3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地质记录包括早期的熊耳群和晚期的长城群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多期次的基性岩墙、斜长岩杂岩体、A-型花岗岩(包括环斑花岗岩)等的发育。目前对它们的成因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存有诸多争议,精确构建该时期岩浆-沉积作用的时序,并与全球典型克拉通进行对比,进而解析华北克拉通由结晶基底形成到稳定盖层发育阶段的构造体制转折和动力学过程,为重新厘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这些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5.
本次研究从华北克拉通五台地区基底中识别出一套-25亿年的基性侵入体(主要为岩株)。其中,龙王堂岩株出露面积约5km2,侵入新太古界五台群台怀亚群,岩石类型主要为粗粒辉长岩。一条北东向基性岩墙侵入该岩株,岩墙边部发育明显的冷凝边,岩性为中粒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显示龙王堂粗粒辉长岩岩株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2520Ma),中粒辉长岩岩墙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30Ma)。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龙王堂岩株具有正的εHf(t)值(4.75-7.95,峰值为6.3),其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与岩浆年龄接近(tDM=2.64-2.53Ga),指示龙王堂粗粒辉长岩的原始岩浆来自于亏损地幔端元。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龙王堂粗粒辉长岩表现出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等的结晶分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龙王堂新太古代晚期辉长岩岩株与区域上绿岩带(五台群)及同时期花岗侵入体形成时代接近,可能共同指示早期地幔直接分异形成陆壳物质的过程。这可能与俯冲构造体制不同,而与地幔柱作用产生的岩浆特征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46.
关于弧后扩张机制的新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弧后扩张的内在机制,计算得出了一些弧后扩张背景下板舌参数及边缘海资料的特征,综合古地磁、地热、重力、地震等信息,认为弧后扩张可能与板舌舌端地质行为有关,具体形成机制可能是:可能已经发生正断的板舌舌端发生熔融分异,低密度部分上升膨胀,高密度部分下沉,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物质对流环,导致弧后扩张。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弧后扩张的可能发生过程和演化旋回,还为解释多岛海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华北陆块对Rodinia超大陆的响应及其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揭示华北陆块1300-1000Ma和800-650Ma都存在比较弱的岩浆-变质事件,它们可能对应于华南陆块的碰撞(四堡运动)和裂解事件。华北陆块的四堡期蛇绿混杂岩可能只见于新元古代秦岭造山带中。秦岭造山带北缘识别出了一些花岗质分清入体,它们具有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的特征。华北陆块北缘的火山沉积岩生活费不具有离散边界杂岩的特征,它们可能揭示了大陆边缘或者大陆伸展过程。华北陆块与800-650Ma事件相关的岩石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墙和来自陆内裂谷的沉积岩,它们很可能与Rodinia裂解有关。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表明元古宙华北陆块不同华南陆块,而与西伯利亚陆块相似。据此可以认为华北陆块是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它位于超大陆的边缘,可以不与华南陆块紧邻,而与西伯利亚陆地较近。  相似文献   
48.
朝鲜半岛中南部三叠纪岩浆岩的分布、系列与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澎  杨书艳  王欣平 《岩石学报》2016,32(10):3083-3097
朝鲜半岛发育大量三叠纪侵入体,主要分布在半岛中部一个北东向走廊地带,该带状区域根据岩性差异,以洪城-高城一线为界分为两个亚带:北亚带(正长岩带/碱性岩带)主要分布在狼林地块南部及京畿地块北部,为碱性系列,以正长岩类为主;南亚带(二长岩带)主要分布在京畿地块南部-岭南地块,多为亚碱性系列,以(纹长)二长岩类为主,部分岩体有闪长岩-辉长岩端元,南部有少量A型花岗岩。这些岩体多形成于ca.230~220Ma,如本文获得的北亚带江北黑云母正长岩228.7±0.8 Ma锆石U-Pb谐和年龄。它们与本区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分布范围大致对应但稍大,说明它们是同成因的。岩石化学方面,这些岩体均显示高场强元素亏损,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的典型的大陆岩石圈特征。南北亚带相比,北亚带岩体SiO_2和Na_2O等的含量整体上略低,而K_2O、Sr、Ba、La、Eu、Y、Cr等及稀土元素含量略高,轻重稀土分异程度((La/Yb)N)略高。空间上,两个亚带内K_2O/Na_2O和SiO_2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从南向北,两个亚带内K_2O/Na_2O逐渐升高,SiO_2含量逐渐降低;但K_2O+Na_2O和Sr/Y的变化是相似的:南亚带从南向北,北亚带从北向南,两者逐渐降低。我们认为这些岩浆岩为同碰撞或者碰撞后产物,两个亚带之间的界线接近华北和华南古陆缝合带,岩性和成分的空间差异受控于华南古陆(朝鲜半岛南部)向华北古陆(朝鲜半岛北部)之下俯冲所形成的特定壳幔结构。  相似文献   
49.
朝鲜平南盆地与东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盆地的对比存在争议,准确厘定相关沉积建造的沉积时限是解决这些争议的关键。朝鲜平南盆地的地层主体为祥原超群,从下往上依次为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灭恶山群和燕滩群。直岘群是祥原超群的最下部层位,大部分由陆源碎屑岩组成。从平南盆地"北部型"和"南部型"直岘群碎屑岩中分选锆石,测得LA-ICP-MS U-Pb年龄,限定祥原超群沉积时代晚于1100Ma,并且得出所谓的"北部型"和"南部型"地层没有时代和物源差异。鉴于默川群的基性岩床时代为~900Ma,祥原超群的沉积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1000~900Ma),燕滩群的时代可能稍晚。这说明平南盆地与华北徐淮盆地和旅大盆地等同时。祥原超群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值数据表明,默川群时期碳同位素发生了负漂移(δ~(13)C值为-6‰~-5‰)。鉴于侵入到默川群的基性岩床的时代为~900Ma,我们认为该碳同位素(δ~(13)C值)负漂移略早于~900Ma,可能与同一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0.
中国盆地火山岩特性及其与油气成藏作用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艳杰  陈福坤  彭澎 《岩石学报》2010,26(1):185-194
在全面总结火山岩的特性、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条件、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详细列举了与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过程密切相关的火山岩的岩相、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孔隙等,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相、岩性、粒度、构造应力和充填期等因素的制约;丰富的生油层、优越的储集条件、火山岩裂隙主要发育期和油气聚集期相近、良好的盖层以及适当的圈闭条件相匹配,则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火山岩型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