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中优势种有9种,分别为小结节滨螺[Echinolittorina radiata(Souleyet)]、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Wiegmann)]、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Gould)]、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Sowerby)]、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Keen)]、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Pilsbry)],刺巨藤壶[Megagbalanus volcano(Pilsbry)],以及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Linnaeus)]和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Marteus)]。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8 515.50 g/m~2,平均丰度为6 841.63个/m~2;各断面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89±0.14、0.38±0.01和3.66±0.52。ABC曲线分析表明,4个断面受到一定扰动。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物种数减少明显,生物量和丰度有所增加,优势种被个体较小的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等物种所演替。上述结果可为渔山列岛潮间带开发保护管理及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2.
如何妥善处理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损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单纯收取生态补偿金并不能实质性解决海洋开发活动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失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是降低和减缓海洋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手段;建议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来连接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量化用海单位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生态系统功能增益,进而指示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的技术框架,为落实与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受试藻种,模拟温升和游离余氯条件,研究浮游植物对核电厂温排水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春秋季温升对其生长影响较小,而在夏季,其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亚心形扁藻对游离余氯非常敏感,0.1 mg/L游离余氯既能抑制其生长,抑制作用随着游离余氯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升会加剧游离余氯的抑制作用,4℃温升和0.1 mg/L游离余氯联合作用对亚心形扁藻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加。由于温升和游离余氯的联合作用,即使在离排口较远的水域,仍然会导致亚心形扁藻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24.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利用1990年、2006年、2010年和2016年11月在南麂列岛、北龙-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的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分析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变化及生态位.结果显示:4次调查数据中主要优势种有15种,前4位优势种分别为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疣荔枝螺和小结节滨螺;30 a来日本笠藤壶有逐渐被条...  相似文献   
26.
宋墩福  张孝金  彭欣  黄红兰 《水文》2015,35(3):31-37
将东江源沿线18个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成寻乌控制单元、安远控制单元和定南控制单元,2011~2012年间进行东江源地表水水质监测和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影响最广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化加剧的区域生活污染和矿产企业工业点源污染,东江源地表水水质污染趋重,污染物以COD、氨氮和总氮为主,这些污染物指标均值分别为21.86mg·L-1、0.90mg·L-1、0.96mg·L-1,污染负荷分别达1 235.9t·a-1、622.8t·a-1和3 361.8t·a-1;筛选确定了寻乌、定南控制单元2个优先治理单元,以及寻乌县石排下游、定南下历河砂头下游2个重点监控点。其中寻乌控制单元主要污染物的年污染输出最大,分别占东江源流域的56.5%、51.5%、44.9%;安远控制单元的水质监测和年污染负荷量相对较低;定南控制单元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为26.4mg·L-1、1.41mg·L-1和1.13mg·L-1,劣Ⅴ类水质的功能区2个,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7.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互花米草是我国典型的海岸带入侵物种。文章利用2013—2014年的SPOT6高分影像数据,结合无人机低空航拍和野外调查,对乐清湾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分遥感影像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可有效用于互花米草监测和信息提取;乐清湾滩涂上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互花米草盐沼群落,分布面积近24km2,且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湾内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互花米草对种质资源和红树林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因此,互花米草的蔓延已严重影响乐清湾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科学的监测体系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乐清湾虾类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作者于2020年9月在该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生态指标,结合非度量多维标度法(MDS)和冗余分析(RDA)对群落结构、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研究海域共有虾类16种,隶属于6科、10属;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为优势种,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joyn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为常见种;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周氏新对虾和脊尾白虾属于中等生态位种,其余均为窄生态位种;红条鞭腕虾(Lysmatavittata)与太平洋长臂虾(Palaemonpacificus)的重叠值最高,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细指长臂虾(Palaemon tenuidactylus)等与其他种类重叠值较低;影响该海域秋季虾类分布的主要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