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2.
在不规则半日潮为主的河口,半日和全日周期的分潮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潮位的振幅。但当潮波向三角洲河网内部传播时,由于不同周期分潮簇的振幅沿程变化速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月周期分潮簇振幅作用得到增强,使得不同周期分潮簇对河网内潮位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通过珠江三角洲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得到研究区域内高频且长周期的潮位资料,基于小波分解重构出主要周期分潮簇的振幅,采用谱聚类图像分割算法,通过像素分割计算确定综合相似度,从图像学等角度论证了不同周期分潮簇与复杂河网潮位分布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半日和全日周期的分潮簇影响了复杂河网口门潮位振幅的量值,但半月周期的分潮簇却影响了复杂河网整体潮位分布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3.
吉林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月  郄睿卿  张蔚  肖彧 《测绘科学》2015,40(7):73-77
为了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文章基于吉林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特征年份的遥感影像,选取信息熵、均衡度与优势度等评价指标,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并探索影响其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吉林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在逐渐降低,其土地利用结构在稳步趋于有序化;信息熵的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由市区向周边市县递减,东南低西北高的趋势;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相关政策等作为驱动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4.
汊口分流是河流动力学中一个经典的科学问题,感潮河段内的汊口由于受到潮波运动的影响,会产生明显的剩余环流,使其分流过程与非感潮河段汊口存在明显不同。为揭示潮波运动对汊口分流的影响,引入分流不均匀系数概念,以长江口为研究对象,依据2002年地形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分别开展"无径"、"无潮"和"径潮"3种情况模拟,定量地分解出径流、潮流和径潮相互作用对分流的影响程度,并探讨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分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波运动在枯季和洪季分别以32.95% 和35.71%的程度对南北港分流不均匀系数产生抑制作用,使分流趋于均匀。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使得南港的径潮相互作用增强,潮平均水位壅高,减弱了径流向南港分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36.
近30年来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珠江河口近30年来实测水下地形、航测地形以及海图、卫星影像等大量资料,建立多时段、大范围河口岸线图谱,分区研究河口岸线向水域延伸的速度及速率,以定量表征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并简要分析岸线演变对河口地貌轮廓、水沙流路、滩涂湿地等产生的效应。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磨刀门岸线延伸速度最大,年均向东南延伸226m;其次为伶仃洋西岸大角山至珠海金星铜鼓角段,年均向东延伸190m;黄茅海西岸崖门出口至烽火角段年均延伸45m,是珠江河口中延伸速度最小的区域。河口岸线延伸对区域泄洪纳潮及水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运用样条函数法、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横断山区27个气象站1960-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横断山区气温呈现统计意义上的变暖趋势,其中60和80年代气温相对较低,其他年代则较高,2000-2008时段年均温比多年均值高0.46oC。横断山区年均气温、春季气温、夏季气温、秋季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5oC10a-1、0.589oC10a-1、0.153oC10a-1、0.167oC10a-1和0.347oC10a-1,升温幅度表现出随纬度增高而加大的趋势,整个横断山区以沙鲁里山和大雪山南缘区域及梅里雪山地区为中心,春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次之。横断山区年降水在60和70年代偏低,80年代以后相对偏高,特别是90年代比多年均值高29.84mm,进入2000年后相较90年代明显下降。横断山区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和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9.09mm10a-1、8.62mm10a-1、-1.5mm10a-1、1.53mm10a-1和1.47mm10a-1,只有春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水平检验;除夏季降水外,其他季节降水均表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这是纵向岭谷对流经该区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同时起着东西向阻隔作用和南北向通道作用的体现。横断山区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117oC10a-1和6.01mm10a-1,最为明显的是2000年后季风期降水明显降低;横断山区非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25oC10a-1和7.47mm10a-1,均高于季风期。  相似文献   
38.
土壤释水性和给水度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饱和土壤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自由流出的方式排出水分的能力(包括土壤可以释放的水量和释水速度等)一般常称为土壤释水性。从单位体积的饱和土壤中可以释放出来的水的体积,或地下水发生单位水头下降时土壤所能释放出来的水层厚度,叫做土壤的给水度。给水度是表征土壤释水性的主要指标。土壤的给水度是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参数,是地下水资源评  相似文献   
39.
渍害田地下排水设计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降水集中的湿润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引起土壤过湿,作物受到渍害威胁。为了提高作物产量需要修建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在采用稳定流方法进行排水设计时,常以允许最小地下水埋深和相应排水系数作为设计指标,在用非稳定流方法设计时,多根据一次降水后允许的地下水位降速作为排水设计指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地下水动态计算日益方便,在作物产量与地下水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作物生长期或生长阶段地下水动态作为指标的多种形式,如累积超标深度SEWx、抑制天数指标SDI、累积减产指标CRI等。对渍害田排水设计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0.
吴尧  张蔚  何用  卢陈  吴门伍 《海洋通报》2019,38(2):186-193
潮汐汊口作为河网的重要单元,关系到水沙以及可溶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输运和分配,对河口三角洲的水文过程、地貌沉积和生态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珠江河网的分汊顶点-马口、三水分汊,基于一个大潮潮周期内走航ADCP测量,分析潮汐汊口各个支汊的流速过程及三维流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非稳态的调和分析算法和小波连续变换确定汊口处主要的潮汐组分,利用潮流分离技术,剥离出占主导作用的潮波信号并探讨潮波动力在潮汐汊口处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发现,由于潮波在西江马口和北江三水汊道内传播的不对称性,两汊间的流速过程存在1.5 h左右的相位差。而连接西北江的岗根汊道,由于存在频繁的水体交换和弯道水流的特性,岗根断面的动力作用较为复杂,其最大垂向平均流速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向左、右岸偏移,横向断面均出现了显著的顺时针二次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