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污染损失率的呼伦湖功能损害程度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伦湖为研究区,根据2008年冰封期与非冰封期实测水质资料,运用水污染损失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对呼伦湖湖泊使用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冰封期还是非冰封期呼伦湖水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和游泳用水,作为渔业养殖用水、居住环境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其水质还是可以的,但旅游娱乐用水功能损害方面为中污染、中损害,并接近重污染、重损害水平,湖泊功能整体损害程度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2.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的最北端,是受构造控制的不对称的短轴背斜气顶油藏,萨零组位于萨尔图油层的顶部,属于下白垩统的嫩一段.根据取心井岩心描述、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喇嘛甸油田沉积背景,对萨零组北块储层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划分,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表外储层微相,认为主要储层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席状砂.详细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绘制沉积相带图.揭示了喇嘛甸油田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特征,确定了萨零组为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指导萨零组油气层的开发提供精细地质描述.  相似文献   
73.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野外调查中,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研究认为: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相似文献   
74.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炭资源两大丰富区,作者详细论述了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分布、泥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由于地貌、地质、气候以及各种成矿作用组合的差异,不仅造成泥炭分布的时空不平衡性,而且也影响着泥炭性质、质量,左右着泥炭开发利用的方向。泥炭质量评价以泥炭的性质为依据,是泥炭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决定着泥炭利用的方向和效益。  相似文献   
75.
概述了岩浆体系贵金属溶解和分配实验研究的进展和特点,收集了平衡共存相之间贵金属的分配系数,介绍和讨论了实验成果在地质和地球化学上的应用,并展望了这方面实验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
地球化学动力学反应器原理和速率方程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反应器类型,即间歇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和混合流反应器,概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速率方程测定方法,最后对比了三类反应器的性能,指出混合流反应器最适合于测定矿物-水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77.
糖蜜酒精废液中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膜分离技术从糖蜜酒精废液中提取焦糖色素的方法,实验证明,运用该方法色素总回收率为78.18%。通过对提取的色素性质的详细研究,认为回收色素已达到GB8871-2001标准要求,可供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以膨胀石墨为载体的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金属浓度可控的各种膨胀石墨-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仪等对该类复合材料的表面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和表征,发现复合材料中金属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存在,并且均匀地分布在膨胀石墨表面。  相似文献   
79.
广东长坑大型-超大型金银矿床的地球化学与成因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生  李统锦  王联魁 《矿床地质》1998,17(2):125-134
对长坑金银矿床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特征、流体性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机理的系统研究表明,与矿化最密切的硅质岩应主要为热液交代成因;金、银矿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异性;矿床的硫、铅、碳、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它们均为壳源物质或沉积成因;成矿流体相对富Ca、K,主要来自演化了的加热大气水或建造水;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的热液条件,矿化机制包括热液沸腾、流体混合与水岩反应。总之,长坑矿床为微细浸染型金矿与碳酸盐岩交代型银矿构成的新颖矿床组合,金、银矿体是统一的热液作用在不同的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下的产物,它们与区域内的铅锌(银)矿床应属于一个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80.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机制热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生  李统锦 《地质学报》1998,72(1):52-63
长坑金银矿床为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与交代型银矿构成的矿床组合,金、银矿化与碳酸盐和碎屑岩围岩的硅化蚀变关系密切并呈分带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矿硅化岩。矿化温度主要在300~170 C之间,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为K~-、Na~-、Ca~(2+)、Mg~(2+)、Cl~(-)。金属配合物的分配计算显示,金在成矿热液中主要以疏氢配合物迁移,而银、铁、铅、锌则以氯配合物为主,铁、铅、锌在成矿后期的中性-弱碱性环境下可转变为羟基和硫氢配合物。热液-碳酸盐岩反应模拟证实水-岩相互作用是银矿石形成的有效机制。矿物组合的溶解度分析表明,金、银矿物分别在早期弱酸性和后期中-碱性条件下沉淀富集,这是造成金、银矿体分离和分带的主要或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