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340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遥感技术具有客观、高效、动态等技术优势,在矿山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技术方法同样适用于油田工程地物信息提取、工程部署以及动态监测.本文以冀东油田、中原油田为例,通过对遥感技术工作方法的介绍,并以此对遥感技术在油气工程中应用进行论述,重点阐述了油气区工程设施解译、油气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以及野外验证目的,为采区合理开发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整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2.
对娄里金矿中金元素的赋存状态、产出特征进行的分析研究显示,娄里金矿床中金主要以细粒(5~20 μm)自然金为主分散浸染于蚀变较强的凝灰岩和粗面岩裂隙中.金在石英脉和褐铁矿中赋存比例仅为12.5%,远低于片理发育的蚀变凝灰岩.因此娄里金矿的找矿标志有其特殊性.结合野外已知金矿体周边岩性分布特征,提出在岩石片理化及层间裂隙发育处,且出现含霓辉石细粒正长斑岩地段应是下一步找矿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3.
σ-坐标是地表水三维水动力及物质输运模型使用最多的垂向坐标,但陡坡区域水平压力梯度误差长期制约着σ-坐标在海洋模拟中的发展,现有解决方法如z-平面法、相对密度法、提高精度法和地形光滑法等都未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提出σ-数值切割单元法,在陡坡区域引入伪床面,降低H/x,消除了长期存在的区域水平压力梯度问题,将问题转化为陡坡位置的非贴体网格问题,进一步采用数值切割单元法解决边界拟合问题.对数值切割单元法的关键步骤,如床面数值识别、网格单元或节点分类、数值源项的半隐式求解以及切割速度的插值计算,提出适合于地表水地形分布特性的具体解决方法.模型既利用了传统σ-网格的简单高效性,又克服了σ-坐标在陡坡或复杂地形中应用的局限性,实现了σ-坐标和数值切割单元法的联合优势.理想海山试验表明,σ-数值切割单元法所产生的最大速度误差相对z-平面法减小近一倍,全域动能误差减小两个量级左右.海沟、海山、大陆架及河口区域存在下的复杂地形数值试验表明,模型对复合陡坡地形同样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4.
天然与风干状态下冷生亚黏土的崩解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的崩解形态是描述土的崩解过程及探讨其崩解机理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选取了一种高孔隙率、粉黏粒含量较高,且不具有湿陷性的原状冷生轻质亚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天然含水量及风干含水量状态下的土样品进行崩解试验. 结果表明:天然状态的土样呈块状崩解,而风干状态下的呈鳞片状崩解,且鳞片状崩解的强度及平均速率都大于块状崩解;块状崩解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较为缓和,而鳞片状崩解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 崩解形态与崩解速率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与崩解形态相对比,发现崩解速率降低的过程是水侵入土样,且土样中空气压力增大的过程,而速率上升的过程则是土样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5.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肖东辉  冯文杰  张泽 《冰川冻土》2014,36(4):907-912
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土体的骨架及组构影响黄土的孔隙率. 通过颗粒分析实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土体颗粒有变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0.01~0.05 mm,在冻融10次后颗粒大小趋于稳定. 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黄土进行压汞实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孔隙中的大孔径先减少,后增多;小孔径先增多,后减少,最后向5~10 μm范围内集中. 土的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冻融5次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10次时达到最大值,冻融10次之后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重塑黄土在冻融3次时孔隙率减少了6%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5次时孔隙率增加3%并达到最大值,最后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通过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率变化曲线相似,印证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孔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6.
冻融循环对黄土二次湿陷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建设中, 通常会采用预湿陷等办法来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以达到工程要求.但是在季节冻土区, 处理过的黄土路基却在运营几年后, 仍发生大量的不均匀沉降、 塌陷等病害.为分析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二次湿陷的影响,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 使大体积黄土样品先完成一次湿陷, 再进行冻融循环和黄土二次湿陷.试验结果表明: 重塑黄土与原状黄土的二次湿陷系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趋向于同一个特定值; 重塑黄土和原状黄土的二次湿陷系数皆大于0.015, 说明二者皆满足湿陷条件, 在冻融条件下具有二次湿陷性.  相似文献   
107.
配制全鱼粉饲料(以鱼粉为蛋白源)、10%豆柏饲料(用豆柏蛋白10%鱼粉)、20%豆柏饲料(用豆柏蛋白20%鱼粉)等3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体质量21.34± 1.54g的幼鱼24 d,研究饲料中豆柏蛋白含量对 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各饲料组军曹鱼δ13C逐渐上升,δ15N逐渐下降,虽然δ13C和δ15N变化速度上有差异,但除20%豆柏饲料组肌肉的δ15N外,其他各饲料组肌肉和 全鱼在实验结束时均已与饲料达到同位素平衡;军曹鱼肌肉和全鱼的△13^C和△15^N值均随饲料中豆柏蛋白含量 的增加而加大,△13C从4.19‰增加到5.04‰, △15N从0.18‰。增加到 2.20‰,军警鱼金鱼和肌肉的△13C和△15N 相似,但在同位素值变化速度上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营养级研究(长时间尺度)时,肌肉可以代表军警鱼的同位素特征,而在进行生理学研究(短时间尺度)时,肌肉的同位素变化则不能代表军警鱼的同位素变化。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和GPS资料显示的现今地壳形变场,辅以历史地震及地表破裂、震源机制解类型等资料,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成了11个次级块体.其中包括了西秦岭次级块体、阿坝次级块体、龙门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保山次级块体、景谷次级块体、勐腊次级块体和西盟次级块体;并利用这些次级块体内的GPS站点速率计算出了这些块体现今运动情况及各块体之间断裂的滑动速率,分析认为各次级块体均受到了一种来自其相邻块体的主要应力作用而发生了旋转,其中保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的旋转尤为显著;同样,相邻块体之间的边界断裂带也呈现了相应的挤压或拉张活动特征,而藏东次级块体与雅江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与滇中次级块体之间的挤压最为明显.利用上述结果,本文讨论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认为刚性块体的挤出作用与重力滑塌作用并存于该区域内,下地壳"管道流"的拖曳作用是该地区刚性块体挤出作用和重力滑塌的主要原因, 另外缅甸板块相对于自身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在其北部引起的拉张作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老婆在孕期前后突然喜欢起哲学采。  相似文献   
110.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想;揭示地震可预报性的根本依据是"地震异常变化参数";主张全面地科学地"综合预报地震方法"."突变震源"说,还可用于其它类型地震机制基础之解释.文末采用模拟实验手段具体说明"突变震源"说之地震可预报性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地震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和地震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