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9篇 |
大气科学 | 112篇 |
地球物理 | 51篇 |
地质学 | 322篇 |
海洋学 | 10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巨大灾害后的脆弱性:台湾集集地震后中部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美国遭受飓风侵袭以来,人类社会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在几年前也遭遇巨大的地震灾害,1999年9月21日凌晨,震中发源于台湾中部、芮氏规模7.3级的巨大地震,造成全台湾2 000多人死亡,8 000多人受伤,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社会损失外,也造成山区土石松滑、地层松动与山崩,直接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在后续几年台风所带来的强风豪雨下,丰沛的降雨量使原本因地震而松滑的土石大量滑落,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河床也因土石泥沙的堆积而被提升,形成严重的洪患。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再次改变地表的覆盖,也使重建后的小区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此次冲击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思考人地关系之意义,通过重建过程凝聚小区意识,发展有别于过去的土地利用形态。因此为检验当地居民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近年来在国际环境灾害研究课题备受重视的脆弱性研究途径,并利用野外调查以及遥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呈现地震后的土地覆盖变化。希望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社群的社会内部固有特质,归纳出重要机制以发展降低脆弱性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共同形成的结果,非单一的独立事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且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同一地方下不同族群与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因此灾害研究必须更关注于灾害发生的机制,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也必须建立在更小的社会与空间单元上。 相似文献
42.
“可持续社会指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和监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参考.随着观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指标观测和指数表达为基础的“指标时代”的到来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个思路.“可持续社会指数”是全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综合衡量国家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长期监测.从理论研究、指标框架和方法论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可持续社会指数”,从对“可持续社会指数”的指标选取和指数计算方面的局限和改进两个方面,对其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梳理.最后,提出了未来可能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3.
本文提出用电生Ag~ 库伦滴定岩矿样品中痕量氯的方法。经对电解液组成、不同电解电流下的电流效率、干扰元素的分离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测定氯量≥100μg时,回收率达99.5~99.9%,相对标准偏差0.33~0.03%;测定氯量≥10μg,回收率为98.6~98.9%;相对标准偏差2.5~0.58%;方法准确,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用岩石和土壤一级标准物质检验及参加建材一级标准物质协作定值,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45.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土体的骨架及组构影响黄土的孔隙率. 通过颗粒分析实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土体颗粒有变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0.01~0.05 mm,在冻融10次后颗粒大小趋于稳定. 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黄土进行压汞实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孔隙中的大孔径先减少,后增多;小孔径先增多,后减少,最后向5~10 μm范围内集中. 土的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冻融5次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10次时达到最大值,冻融10次之后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重塑黄土在冻融3次时孔隙率减少了6%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5次时孔隙率增加3%并达到最大值,最后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通过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率变化曲线相似,印证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孔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47.
48.
通过加强矿井地质队伍建设,强化矿井地质基础工作,深入探讨矿井地质研究方法,进行矿井水害的综合研究,推行勘探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地质因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张双楼煤矿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 相似文献
49.
50.
徐羹慧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86,(9)
制作局地天气预报中,如何有效地解释和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是天气预报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采用统计解释的途径,改进PPM和MOS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采用天气学(物理图象)的途径,解释和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人——机结合技术正在引起国内外天气预报工作者的重视.问题的提出起源于Suellman1976年所评论的所谓“气象癌症”(meteorological cancer)现象.这个现象至今并未得到很好克服.1982年的资料也还表明,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