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营城组广泛分布火山岩系储集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根据长岭断陷Ysl井与D2井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固体沥青的显微特征、抽提物中饱和烃与芳烃组成特征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分析探讨储层固体沥青的来源、成藏期次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为无定形状,无荧光特征,充填于岩石的缝隙之中,其抽提物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分布呈单峰态前峰型分布,nC21-/nC22 大于1,奇偶优势不明显,成熟度偏高,Pr/Ph小于1,β-胡萝卜烷、孕甾烷与升孕甾烷以及伽玛蜡烷指数丰度值低;芳烃化合物中菲、惹烯、荧蒽、芘与屈相对丰度高,缺少卡达烯、花、联苯、萘等化合物,三芴化合物中硫芴、芴的相对丰度高,与饱和烃生标指示特征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这些特征反映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生源母质为低等生物或者藻类,高等植物贡献少,形成于微成水的还原环境.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含烃类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为126℃~130℃与146℃~160℃,石英矿物裂隙的液态烃类包裹体的成藏期为嫩江期,与固体沥青的成藏期相近.根据储层抽提物生物标志物分布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为营城组源岩生成的原油热蚀变作用的产物,有气洗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对北京地区具代表性的环境功能区土壤剖面中的藿烷、甾烷、芳香甾烷类分子标志物含量及组成变化进行了分析。在10个土壤剖面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藿烷与甾烷系列化合物,其中水稻田(B9)和城区绿地(B7)这些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在农田(B6、B9)和城区绿地(B7)表层土壤中还检测到了少量的三芳甾烷。土壤剖面中藿烷和甾烷含量随深度的增大而降低,在表层30 cm深度范围内的变化较大,30 cm以下其含量波动甚微,但不同深度土层中藿烷和甾烷化合物的指纹特征相近。表明表层土壤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化石燃料及其衍生物的影响,并且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中藿烷和甾烷具有相关性,受石油类燃烧污染源的影响较大,煤燃烧污染影响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且深部土壤的藿烷与甾烷主要来源于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63.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存在差别,处于断阶带南侧的成熟原油运移效应明显,来源于其西北侧的俞垛次凹始新统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断阶带北侧的原油运移分馏效应较差,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北侧的储家楼次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内斜坡带原油主要来自于储家楼深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沿其构造带上倾方向自西南到东北方向,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明显;坡垒带与外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原油成熟度偏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原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以短距离运移为主,主要来自于深凹的低熟烃源岩。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一致,断阶带为阶梯状断块油气聚集模式,内斜坡带与坡垒带主要分布受断层控制的断块—岩性油藏,外斜坡带为反向正断层垒块控油模式。  相似文献   
64.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夹矸及煤层顶板砂岩石样品中的包裹体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研究,结合山西南部上古生界煤层埋藏史及热史演化分析,讨论了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的排烃历史。结果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排烃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期煤层抬升释压以来,大体可以分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一直到古新世三期。早期有过煤成油的阶段,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排油过程;主要的排气阶段正好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相对应,那么可以认为热解气和热裂解气是煤层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煤储层中液态烃与煤层夹矸及顶板岩石中液态烃组成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别,可能是由排烃过程吸附分馏作用和不同成熟度液态烃的混合作用不同所致。甾烷和藿烷总体组成特征相似,说明煤层、煤层夹矸及顶板砂岩中油气来源于煤层。  相似文献   
65.
不同含油级别储集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松辽盆地葡萄花、黑帝庙油层不同含油级别储集岩样品的抽提物含量,棒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和热抽提-热裂解气相色谱的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录井,测井和试油资料得到了不同含油级别储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层、水层、干层及气层在抽提物含量,棒薄层色谱特征、族组成及热解气相色谱特征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别。综合利用这些地球化学资料,可对油、水层的特征作出初步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勘探实践表明,部分油气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勘探前景广阔。系统分析了白垩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潜力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白垩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最大厚度达500m,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成烃贡献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自西部四棵树凹陷部分区域,至沙湾凹陷东部。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白垩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变化较大,非均值性强,在四棵树凹陷与沙湾凹陷均有优质层段出现,w(TOC)在1.0%以上,(S1+S2)在2mg/g以上,烃源岩较好,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部分为Ⅲ型,生烃组分为孢子体、角质体及部分壳屑体。四棵树凹陷与沙湾凹陷白垩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白垩纪沉积时期,研究区气候干燥,沉积中心在沙湾凹陷南缘区域,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局部地区(如沙湾凹陷)发育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以藻类或其他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弱还原-还原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7.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由于受西山窑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导致地层剥蚀的影响,烃源岩厚度较小,总体上生烃条件较差;白垩系烃源岩在四棵树凹陷最大厚度可达300 m,处于低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小;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但成熟度偏低,生烃条件较差。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已达到生烃门限,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成熟度偏低,目前仍处于未熟到低熟阶段。油源对比表明,四棵树凹陷北部斜坡及车排子凸起带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及沙湾凹陷侏罗系烃源灶,后期受到白垩系低熟油源灶的侵染,古近系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68.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油田或含油气构造,油层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中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3个构造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三工河组,永进构造目的层为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为了揭示研究区原油的油源特征以及车莫古隆起对油源及成藏过程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原油及相关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并结合构造地质资料讨论了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对研究区油气源特征、油气藏形成过程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或同一构造不同层位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原油在区域分布特征、油气来源及烃源灶位置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车莫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生油凹陷的展布特征及主要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历史共同决定了研究区不同油田或含油气构造烃源灶位置的分布及其转...  相似文献   
69.
原油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原油族群与组群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分析了造成同一族群不同组群的原油之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成因.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藏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受源岩有机相的制约外,还受到烃源岩的成熟度以及油气在成藏过程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地质色层作用、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的相控分馏作用、热蚀变作用、不同期次聚集的原油的混合作用、浸析作用和热化学硫还原作用等.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原油在运移、聚集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地球化学变化,划分原油族群以及在对造成不同组群原油组成差异的成因分析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地分析油气来源、进行油源对比,而不能以原油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性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作为油源对比的唯一依据.并介绍了原油族群划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 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 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 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 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 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