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昆仑与秦岭造山带东、西接合部位, 通过详细填图与解剖发现海西期在苦海—赛什塘一带, 存在一条NEE向与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相连通的分支小洋盆, 称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晚泥盆世—石炭纪是苦海—赛什塘分支洋扩张时期, 出现大量似洋壳物质, 雪穷、错扎玛洋脊型蛇绿岩是该时期的物质表现, 蛇绿岩组合中的40Ar/ 39Ar年龄(368.6± 1.4) Ma, 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扩张洋盆形成时期相吻合.扩张形成的苦海—赛什塘分支洋蛇绿岩组合显示属于发育不成熟的有限小洋盆.扩张作用表现之一是大量记录在裂解块体岩片和结晶基底中的构造热事件, 如龙通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58.9± 3.2)Ma(40Ar/ 39Ar)、羊曲云母石英构造片岩黑云母坪年龄(387.3± 2.3)Ma(40Ar/ 39Ar)、苦海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时线年龄(336± 2.2)Ma(Rb- Sr)、扎那合惹斜长角闪岩角闪石低温坪年龄(376.9± 0.9)Ma(40Ar/ 39Ar)等反映了裂解时限; 其次是侵入裂解块体岩片中的拉龙洼辉绿岩墙群辉石39Ar/ 40Ar坪年龄为398.4 Ma, 反映初始扩张始于泥盆纪.早-中二叠世分支洋发展进入俯冲消减阶段, 早期沿柴达木微陆块东南缘形成了早二叠世岛弧火山岩(264 Ma)和纳木龙俯冲型花岗岩(267 Ma), 晚期随着俯冲作用加剧, 发生中高压相变质, 并沿消减带逐步形成俯冲增生杂岩楔.晚二叠世在柴达木和若尔盖微陆块相互作用下, 发生弧-陆碰撞对接, 昆秦接合部地区苦海—赛什塘分支洋闭合, 弧-陆碰撞过程形成了晚二叠世搓卡碰撞型含白云母花岗岩和格曲组同碰撞磨拉石沉积.   相似文献   
42.
王秉璋  张智勇 《地球科学》2000,25(6):592-598
苦海—赛什塘一带断续分布着众多镁铁-超镁铁质岩岩块, 各种地质特征显示它们在成因上密切相关, 共同构成了曾经存在过的被肢解破碎的洋壳残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源于类似于OIB或E -MORB的富集型地幔源区, 并可能形成于初始扩张的小洋盆或消减带之上区域, 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洋盆初始扩张可能在D3, 俯冲消减时间在P1-P2.   相似文献   
43.
刘海峰  张智勇 《吉林气象》2007,(2):《吉林气象》-2-4,15
采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显示的功能,创建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端模式的市、县级乡镇预报业务平台,用户通过本平台可将省级乡镇天气预报产品进一步订正,最终生成本地的文本或图形产品对外发布。整个系统平台接口良好、操作简捷、功能齐全。  相似文献   
44.
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东南缘隆升是来自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与该区周边地块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产生的挤压隆升、伸展隆升和左旋走滑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性构造及主应力分析表明, 自早更新世以来, 隆升动力机制不断发生转换, 在早更新世早期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主, 中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早期以北东-南西向拉张、近东-西向的拉张为主, 全新世晚期以北西-南东向左旋扭动为主.根据湟水河阶地有关数据估算出的不同时段河谷下切速率为: 1.4 1× 103 ~ 36.4ka间平均速率较慢(0.11mm/a), 36.4ka至今较快(1.5 4mm/a), 其中10.5~ 3ka间最快(2.2 7~ 2.80mm/a), 显示该区自1.4 1Ma至今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5.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一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一针叶林森林型一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一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一寒冷略湿一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孢粉植物群总体为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气候以温凉为主,其中1.63~1.62MaBP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与3.4Ma青藏运动前后的干旱、温暖的气候背景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东昆仑地区经过青藏运动A、B幕后高原隆升已达到或超过水汽凝结高度。临夏盆地和阿拉克湖盆地在1.85~1.58MaBP间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非常相似,特别是1.60MaBP开始同时出现喜暖阔叶植物,说明当时两盆地应处于同一气候带上,两者海拔高程应相差不大。但现代临夏盆地海拔高度为2300m左右,阿拉克湖盆地海拔高度为4200m左右,两地的现代气候与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说明1.58MaBP以后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重大高原(差异)隆升事件,使两地的高程和气候差异加大。  相似文献   
46.
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系钻孔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第四系沉积物ZK25钻孔为例,通过AMS14C年代测定及其粒度与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孔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早更新世为河流沉积,至晚更新世出现河湖相交替沉积,较为干旱;进入全新世由于降雨增多而沉积了较厚的冲积层,随后变得冷干;全新世中期则变成稳定...  相似文献   
47.
秦祁昆结合部早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论述了秦祁昆结合带早中三叠世时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盆地格架、构造古地理等特征.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组合,分析研究了早中三叠世秦祁昆结合带地层的相变、超覆、穿时现象.论述了闹仓坚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相、时代,并对其含义进行了修订,认为闹仓坚沟组的时代是早中三叠世,由灰岩和碎屑岩组成,灰岩从底部上穿到顶部与碎屑岩呈相变关系.并阐述了秦祁昆结合带的沉积、构造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48.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 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 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及其综合产物, 具有恢复陆块区和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功能.为从大地构造环境和沉积盆地分析角度系统剖析中国大陆新元古代以来纷繁复杂的大陆增生历程, 根据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特点, 提出一套沉积大地构造相(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方案, 并简述其大地构造环境鉴别标志.该划分方案分4级(相系、大相、相和亚相): 一级为陆块区(含地块)相系和造山系相系.陆块区按构造古地理位置和区域构造应力场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单元.造山系由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构成, 是岩石圈板块大规模水平运动, 在洋陆转换过程中岛弧增生、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的产物, 常表现为复杂岩石组成、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巨大山系; 叠接带大相主要由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时, 在陆缘形成的洋-陆转化增生带, 是软碰撞产物; 对接带大相由陆-陆碰撞形成, 是硬碰撞产物.在造山系的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之下, 按洋盆演化-洋陆转化历程所产生的系列构造古地理环境和建造, 进一步划分出洋盆、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残余海盆、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等大地构造相单元.   相似文献   
49.
吉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Y-2C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地面逐时降水资料、欧洲中心和北京T213物理量诊断分析资料,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年8月12~14日吉林省一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揭示了副高后部切变线上中-α尺度雨团在TBB场上发生发展移动消亡的规律,对降水过程中的卫星TBB图像特征及其与各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和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于偏北的副高后部,副高区与TBB>0℃区域相对应。TBB低值强云团随云带沿低空急流方向移动,且与水汽及能量输送带密切关联,强降水是呈椭圆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中的准圆形中-α尺度云团造成。TBB低值云团面积越大、数值越低时,1h降水量≥10mm站数出现的越多,TBB≤-50℃所覆盖范围与大到暴雨落区基本一致,最大1 h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3h。  相似文献   
50.
吉林省冬季逆温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明  云天  张智勇  刘海峰  王宁 《气象》2009,35(8):91-97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较少,强逆温的发生频率恰好与之相反;逆温底高平原多发生在近地面附近,山区多在400m以下,盆地多在200m以下;发生在近地面的强逆温层厚度一般多发生在1000m以下;逆温属性,平原和山区以辐射或下沉逆温为主,盆地则以辐射或下沉和平流逆温为主,同时指出了不同属性逆温的地面形势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