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33篇 |
海洋学 | 16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系统研究了山西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深部矿体的原生晕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深部340~240 m中段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为(Mn-W-Sn-Ti-Ag)-(Ni-Co-Mo-Pb-Sb-Zn)-(Hg-As-B-Bi-Cu-Au-V),呈现反分带特征;地球化学参数a曲线在340~240 m中段的变化趋势为降→升;原生晕叠加结构显示在3号矿体尾部(290~240 m中段)出现前、尾晕共存。这些现象都反映在240 m中段以下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同时,在侧向上,340~240 m中段主成矿元素Cu质量分数由NE向SW方向显著增加,且在240 m中段出现明显Cu异常,推测隐伏矿体分布在已知矿体的SW侧。综合原生晕特征可以推断,在240 m中段92穿脉,3号矿体SW侧应有隐伏的新矿体发育。依据上述认识圈定出了深部矿体的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形成的物化条件和大地构造环境,选取贺根山未蚀变豆荚状铬铁矿进行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铬铁矿成分均一,不发育环带结构;铬铁矿中的Cr_2O_3含量为36.12%~43.77%,Al_2O_3为22.81%~30.14%,TFeO为12.63%~17.56%,Cr~#为46~56,Mg~#为68~78,Yfe为4~7,Fe~(2+#)为22~36,为富铝型铬铁矿,其寄主岩石属于蛇绿岩。铬铁矿结晶温度均为1395℃,结晶压力平均为3.3 GPa,推断其形成深度约为103 km;相对于FMQ缓冲剂的地幔氧逸度为FMQ+1.03~FMQ+1.83 lg单位,均值为FMQ+1.59 lg单位;地幔熔融程度F为20.63%~21.50%,均值为20.93%。推测贺根山铬铁矿原岩橄榄岩单元源区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形成于亏损地幔,可能产自俯冲带环境中的洋内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3.
贺根山蛇绿岩(套)中发育有气孔杏仁状玄武岩,为蛇绿岩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锆石U-Pb测年,其加权平均年龄为395.9 Ma±3.0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贺根山蛇绿岩(套)形成时代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玄武岩为亚碱性系列,具有LREE亏损、类似N-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同时具备大洋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特征,认为贺根山蛇绿岩(套)应形成于弧后盆地;通过与现代典型Mariana洋内弧后盆地和Okinawa陆缘弧后盆地的玄武岩以及同属中亚造山带的新疆库尔提洋内弧后盆地蛇绿岩对比,发现贺根山玄武岩同Mariana玄武岩和库尔提蛇绿岩更加类似,由此认为贺根山蛇绿岩(套)很可能形成于洋内弧后盆地环境,而非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4.
湖南水口山及周边是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龙王山金矿床是该区中部的一个重要金矿床.为调查该矿床废石堆污染状况、是否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污染途径、重金属迁移能力和潜在的危害,对矿区FS17废石堆进行了自然淋滤水和24 m浅钻系统取样,开展重金属元素总量分析,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污染评价,采用四步改良BCR提取法分析废石堆中8种重(类)金属元素(Pb、Zn、Cd、Cu、Cr、Ni、As和Fe)的赋存形态,并利用迁移指数量化废石堆重金属元素迁移能力;发现废石堆中Cd、Cu、Pb、As、Zn、Ni重金属元素严重超标,且在垂向上分布极不均匀;其自然淋滤水样中重金属元素Cd、Ni、Zn、Cu也严重超标;废石堆浅层重金属元素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Cd>Ni≈Zn>Cu>Pb>As>Cr>Fe,深层重金属元素迁移能力顺序为:Cd>Zn>Cu>Ni>Cr>Pb>As>Fe,浅层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大于深层;说明该废石堆重金属元素含量高,是周围环境重要污染源,酸性废水排放为其释放污染元素的主要途径;Cd、Cu、Zn、Ni迁移能力强,是周围环境的主要污染元素;Pb、Ni、As的迁移性在深层明显降低,可以通过埋深来削弱其迁移性,而Cr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25.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对虾养殖种。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测序是对没有基因组背景的生物进行功能基因分析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重要功能基因、以及为筛选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本文集成了一套快速高效的EST信息深度挖掘的方法,并对公共数据库中161 241条凡纳滨对虾EST序列进行分析,获得了20 410 条unigenes,包括14 236条contigs和6 174条singlets。通过与NR数据库比对发现有注释的基因7 984条,并对其余12 426条未知基因中的4 702条进行了功能域注释。对有NR注释的基因的GO 分类分析获得其中2 715条基因的生物学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分类信息。此外,通过与模式生物通路图进行比对和定位,将3738条基因定位到270个KEGG通路图中,发现凡纳滨对虾的9条unigenes与果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5个关键基因对应,提示凡纳滨对虾很可能存在类似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另外,通过对6种组织,包括肝胰腺、淋巴器官、血细胞、鳃、眼柄和神经的EST进行比较分析,筛选获得了组织特异性转录本共7 000余条,并对这些特异性转录本进行了功能分类。本研究不仅开发了公共基因资源发掘的方法,也为对虾功能基因的研究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6.
27.
金属矿山在采矿、选矿、冶炼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 其中矿山酸性废水(acid mine drainage, 简称AMD)所带来的砷污染是最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之一。总结了砷在金属矿山中的赋存形态及其在不同矿物中活化、迁移的化学过程和形态转化规律, 认为: ①黄铁矿和毒砂是金属矿山中最普遍的含砷矿物; ②砷随着原生矿物的氧化溶解活化出来, 在AMD中主要以砷酸盐和亚砷酸盐的形态存在, 其中亚砷酸盐的迁移性更强; ③AMD中次生矿物(如黄钾铁钒、针铁矿、臭葱石等)吸附沉淀可以减缓砷的迁移速率、减少砷的迁移量但不能阻止砷的迁移。含砷矿物的次生氧化过程和次生矿物中砷的稳定能力研究可以对砷在矿山环境中迁移机制的深入理解和砷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8.
29.
大兴安岭东沟营林站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沟营林站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不同时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岩石化学数据,发现区内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中酸性-酸性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w(K2O)、w(Na2)O、w(TiO2)、w(FeOt)、w(MgO)、w(CaO)、w(Al2O3)、w(P2O5)与w(Si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岩浆分离结晶演化趋势;稀土元素大多具有铕负异常,配分曲线右倾,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微量元素的过渡族元素Cr、Co、Ni质量分数较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亏损,Rb富集,高场强元素Nb、P、Ti亏损。综合研究表明,其中生代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同时与上地壳混染较多。其形成环境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阶段,受蒙古-鄂霍茨克海造山后伸展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双重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针对出露在二连浩特-贺根山缝合带东段的崇根山超基性岩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崇根山超基性岩已发生了强烈蛇纹石化,基本已经蚀变成蛇纹岩;主量元素表现出高Mg(w(MgO)=36.00%~38.25%)、高Cr(w(Cr2O3)=0.17%~0.46%)、高Ni(w(NiO)=0.21%~0.24%)、低Si(w(SiO2)=39.79%~42.35%)、贫Al(w(Al2O3)=1.04%~1.96%)、低Fe(w(FeOT)=6.79%~9.47%)的特征,其Mg#值为90.05~93.04,m/f值为8.72~11.60,属典型的镁质超基性岩,原岩可能为方辉橄榄岩;稀土元素总量很低,w(∑REE)为1.28×10^-6~2.94×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微弱富集的近平坦型,其(La/Yb)N为2.25~5.95,具一定程度的负Eu异常(δEu=0.35~1.16)和负Ce异常(δCe=0.48~0.68);微量元素富集Ba,U,Ta,亏损Nb,Ti。崇根山超基性岩属变质橄榄岩,是SSZ型蛇绿岩的底部组成单元,为原始地幔经5%~15%部分熔融形成的亏损地幔岩,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中的洋内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