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403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缝合带及断裂、温泉出露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较多,易产生局部异常高热源。在明显的地热异常与大埋深的共同作用下,在建的某交通线路极易受到高地温灾害的威胁。本文在整理归纳青藏高原近地表地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高地温的成因,依托某交通线路的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典型深埋长大隧道,对某交通线路的深部高地温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国内外其他隧道的高地温风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地表地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总体上,从时间上,青藏高原地区近地表地温近50年来呈增高趋势,从空间上,呈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增加的趋势;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典型隧道受不同程度的高地温风险的影响,拉月隧道的高地温风险高于折多山隧道,高风险区的分布与隧道埋深、地质构造等因素相关,在地热异常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是深部高地温的主要成因;最后通过与国内外工程地质背景类似的隧道对比分析认为,某交通线路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高地温风险在合理的工程措施下总体可控,但需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深部高地温风险的科学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02.
洋-陆过渡带是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海底初始扩张的关键位置,但是在南海北部地区仍然存在关于相关地质过程的诸多疑问.通过近年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以及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1)南海北部的洋-陆边界一般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正-负值过渡位置对应,而更加准确地限定需要结合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稳定大洋岩石圈生成与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之间的洋-陆过渡边界的位置比以往认为的还应往深海盆方向移动.(2)洋-陆过渡带代表了远端带构造作用减弱和岩浆作用逐渐增强的区域.陆坡地壳发育扩张后岩浆底侵、洋-陆过渡带发育同破裂期岩浆喷出结构和侵入反射体.(3)在中生代的古俯冲带弧前区域,新生代的断裂沿着早期的构造开始活动,岩石圈多处发生强烈的共轭韧性剪切作用.随着大陆岩石圈的进一步拉伸减薄,部分靠陆一侧的裂谷中心停止张裂,成为夭折裂谷,以台西南盆地南部凹陷、白云凹陷、西沙海槽为代表,而南海陆缘异常伸展和最终破裂的地方集中在南侧裂谷中心.夭折裂谷下亦发现地幔蛇纹石化,进一步反映了较弱的同破裂岩浆活动.(4)南海初始洋壳的增生沿着大陆边缘走向具有显著的变化,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带下伏地幔明显抬升和部分蛇纹石化,地震纵、横波速度以及折射波衰减特征都支持此观点,反映南海东北部是一个贫岩浆型大陆边缘.未来,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有望成为南海“莫霍钻”的理想备选钻探区.   相似文献   
103.
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构造背景及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狼山地区大红山组地层进行古流向、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为SWW—NWW,指示大红山组地层沉积时的古水流的流向总体呈现自西向东,推测大红山组砾石主要来自狼山西部地区。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峰值为275 Ma和278 Ma,表明大红山组沉积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早期。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大红山组可能来自于晚古生代诺尔公—狼山弧,砾石的古流向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推测大红山组砾石极有可能来自于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结合诺尔公—狼山构造带晚古生代大陆岩浆弧的存在,认为二叠系大红山组地层沉积于弧背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4.
从宽带脉冲泵浦光的光谱及滤光片的滤光特性参数出发,分析了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产生纠缠光源的系统中各类滤光片对剩余脉冲泵浦光的滤除效率。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组合不同类型的滤光片可以有效地滤除剩余脉冲泵浦光,并从实验上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该研究为脉冲泵浦光条件下SPDC过程产生的纠缠光源的有效测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5.
有关城市土地评价的若干问题——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评价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鉴定。城市土地资源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和土地资产资源两部分。土地自然资源是指由岩石、土壤、水、矿藏、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是物质资料的基本源泉。土地资产资源则是由附加在土地上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区位形成的。城市土地评价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涉及到城市土地的价值,使用价值,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 本文针对以往土地评价研究中多耽于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及就现状谈症结的旧模式,试图对影响城市土地质量的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土地评价的方法论和分类系统提出一些看法。限于篇幅,本文仅进行建成区土地评价。 一.城市土地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今年8月13日清晨,地球将穿越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Swift-Tuttle)的残留物质中最密集的部分,届时英仙座流星雨将达到极大。由于没有月光的影响,因此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是历年来观测条件最好的。 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因为它不但流星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  相似文献   
107.
本地段大部分岩石为片麻岩和火成花岗岩,岩浆及其热液使有些变质岩改造,所看到的变质岩应归因于同构造的渐进变质作用。证据有:典型的花岗鳞片变晶结构,高度发育的片麻构造,常见的矿物共生组合,Bi—Pl—Kf—Qz,此外,区域性的各斜长石An牌号的连贯关系,仅仅局部性的与绿帘石密切共生的那些少量斜长石的An牌号的有规则变动,显示了,变质平衡在总体上的完成。再则,三叉连接结构伴着出溶的钠长石边,反映出变质后的退火作用的存在。花岗岩具有种种主要的足以说明岩浆成因的特征。其中,明显的贯入行为以及表明岩浆逐步冷却作用的各不同斜长石依An牌号大小次序先后结晶,是很重要的。作者发现:在这些岩浆的和变质的钾长石中,双晶形成过程相似,双晶图案有异,光轴角的数据各具特色。据此,作者探索一种方法,无需使用X光衍射方法,有效地鉴别和研究不同成因的钾长石。这里出现不少混合岩化片麻岩。从科学严格性来衡量,所见到的几乎都够不上称混合岩。  相似文献   
108.
湛江地区位于广东省西部,面临南海,其附近海区东面包括雷州半岛以东至上川岛以西的海区,南面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西面为雷州半岛以西、北部湾的东北部海区。海岸线曲折漫长,海底平缓,水质肥沃,海流不急,加之气候温和,年平均水温较高,适合虾类,  相似文献   
109.
2009年6月28-30日湖北区域性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张文  王珏  孟英杰  徐明 《湖北气象》2009,28(3):215-221
利用NCEP资料、LAPS产品、地面自动站资料及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拼图资料,对2009年6月28—30日湖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动力、热力、水汽条件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贝加尔湖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西南急流发展、低层切变线南压和低涡东移的条件下发生的;低空急流的发展使大气强烈转暖,低层辐合与正涡度、高层辐散与负涡度及其相互配合,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冷空气南下在高温高湿的长江流域形成锋区以及西南急流加强,不仅向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还与切变加强、低涡东移共同造成能量锋区锋生,沿低层θse能量锋区及切变线有多个对流云团和强回波生成引发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历史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风雨及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受TC大风影响最为频繁,但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粤西和粤东较重。根据广东省TC风雨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广东分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4个区域,进而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各区域TC经济灾损率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模拟的TC经济灾损率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0.66以上,基于该模型对独立样本的预测检验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1以上(显著性水平a=0.05)。这表明,基于演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广东省各区域评估模型在广东省TC灾害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