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Study on Modern Plant C-13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xies in paleoenvironment studies.In this paper modern plant δ^13C in the arid areas of China and Tibetan Plateau is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most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C3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32.6‰ to -23.2‰ and only few species are C4 plants with δ^13C values from -16.8‰ to -13.3‰.The δ^13C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or humidity),i.e., light δ^13C is related to high precipitation(or humid climate),while heavy δ^13C to low precipitation (or dry climate),but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on between plant δ^13C and temperature.Sub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2.0‰ to -12.7‰,like C4 plants,while me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C4 plants,while marged plants ha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8.1‰ to -24.5‰,like C3 plants.It can then be concluded that organic δ^13C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sediments such as loeas and soil in western China can indicate precipitation changes,but those in lake sediments can reflect organic source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aquatic plants.  相似文献   
22.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控制.结果表明,有机质以眼子菜为主的沉水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有较高的C23正构烷烃峰和高丰度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以及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而没有C23正构烷烃峰,仅有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代表了陆生草本植物来源的特征.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有明显高Ph丰度.C17的高丰度代表了藻类植物来源特征.不同的中等碳数正构烷烃、高盐度沉积物中未见偶碳数正构烷烃特征表明有机母质的差异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C27、C29的存在不一定就是陆生木本植物来源有机质,水生植物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23.
在山东青岛地区发现了鸟脚类恐龙化石。根据尾椎椎体、肱骨、肠骨和股骨形态特征判断,它属于小型鸟脚类恐龙。虽然目前发现的材料较少,种属归属存在一定困难,但它对于研究鸟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及地层划分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化石为将来在该地区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对海拔高度在2500~4500 m的甘肃南部和祁连山、青海东部、西藏东部林中表土、林间表土、森林上限表土、森林下限表土、森林上限高山草甸土,以及青海玉树冬给错纳地区亚高山荒漠—草甸土中可溶有机质正构烷烃分析,利用检测出的类异戊二烯烃的分布特征,对Pr(姥鲛烷)、Ph(植烷)的成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理环境土壤中均有明显的Pr、Ph存在,Pr/Ph(姥植比)主要为0.6~1.4,平均0.95;Pr/n-C17值主要为0.2-1.2,平均0.64;Ph/n-C18值主要为0.4~1.4,平均0.85。Pr和Ph不仅在水体中生成,在土壤环境中也可以形成。Pr/Ph值与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与不同地理区域有一定的联系。在较为温湿的土壤中Pr优势,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强烈,采用有氧呼吸方式降解有机质有关;干旱、寒冷土壤中Ph优势,可能主要与厌氧发酵有关。由于生成Pr、Ph有机母质及演化途径的差异,以及热演化、成岩过程中的转变,其比值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沉积盆地原始介质环境信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560 cm的寇查湖湖心矿物组成、碳酸盐矿物含量以及方解石中镁含量分析,表明方解石中镁含量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湖泊盐度指标.湖泊沉积物中总碳酸盐含量有时并不与环境介质的变化一致,其原因主要是沉积物中总碳酸盐主要由方解石组成,而高盐度水体中有较少的方解石的形成.根据5个CAMS年代分析建立的年代模式,重...  相似文献   
26.
兰州市宛川河中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兰州市宛川河中段双店子河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分析,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富集等地球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Zn元素在研究河段有轻度污染;相关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重金属元素主要是在固-液平衡体系中、通过多相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污染源分析表明,造纸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域中上游河段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大分子有机物质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此段河流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且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一定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27.
对我国河西走廊东端西北内陆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交汇带的石羊河流域三角城古湖泊剖面进行了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 重建了西北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高分辨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能灵敏地反映该区湖相地层记录的古气候特征,是一个较好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在湿湿期,湖泊水体扩大,生产力高,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是沉水植物供给,δ^13Corg偏重;在干冷期,湖泊水体减小,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挺水植物为主,植被不发育,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低,δ^13Corg偏轻。全新世气候演化主要分为4个主要阶段;暖湿期(约10000-5000aB.P.)、温湿期(约5000-3800aB.P.)、凉湿期(约3800-2600aB.P.)、干旱期(约2600aB.P.至今),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该区的古气候演化与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西北边缘的相邻地区有一定的可比,也具有自身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28.
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140 ka以来沉积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盐湖沉积中心的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U系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该地区140kaBP以来的湖相地层沉积序列。从沉积特征来看,期间共经历了8次成盐期和6次淡化期,成盐期沉积的主要矿物为石盐、石膏、芒硝和白钠镁矾。淡化阶段主要矿物为粘土(伊利石占绝大多数,次为绿泥石和高岭石)、碳酸盐(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和石英长石。对该时段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140~113kaBP(92~84m),同末次间冰期的演化阶段(5e)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113~93kaBP(84~78m)(5d),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看,该阶段也有多次气候的颤动发生,在78~80m层段,有近2m厚的中粗粒芒硝,其为冷相矿物,这说明该阶段水体温度变化频繁;此外,93~87kaBP(78~74.6m)、87~79.5kaBP(74.6~67.5m)、79.5~76kaBP(67.5~63.5m)也都分别对应着末次间冰期后的5c、5b、5a三个阶段。76~72kaBP(60~64m)(MIS4),氧同位素组成快速偏重(-4‰~-8‰(PDB)),温度下降,水体明显咸化;72~30kaBP(60~16m)(MIS3),总体碳氧同位素组成偏重,代表干凉的古气候环境,期间有两次成盐期,代表了冷干时段;30~14kaBP(16~0m)(MIS2),氧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代表了末次盛冰期的到来,进而结束了湖泊水体沉积。  相似文献   
29.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成君  王琪 《沉积学报》2000,18(4):646-650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GRIP氧同位素组成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联系,也反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与晚冰期过渡期气候温湿,陆地植被比较发育,可能与东亚季风有关。有机质碳同位素这一指标对气候记录较敏感,是重建干旱区高分辨古气候演化模式十分有效的手段,在季风交汇带能灵敏地记录到气候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30.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干酪根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成君 《地质论评》1996,42(3):268-274
本文对西成矿田中泥盆统内含有机碳岩石中干酪根分析,认为该区内的干酪根主要由镜质体,壳质体,藻质体,惰质体,惰质组和矿物质组成,属于腐植型干酪根,颜色从淡黄到黑色,从西向东颜色加深,R0值也有同样的趋势,说明在矿区内成熟度不一致,热解分析发现S2峰有分叉现象,经过氯仿抽提后分叉消失,从可溶有机质的色谱分析中发现有大量氮硫氧化合物,证明分叉现象可能是由氮硫氧化合物引起。R0值越大,反映出干酪根的再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