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张慧  周安朝 《沉积学报》2000,18(4):515-520
借助于X光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较详细地揭示了内蒙大青山晚古生代(C2-P1)煤系中降落火山灰的蚀变特征,以此来论述沉积环境对火山灰蚀变作用的影响。泥炭沼泽环境中,降落火山灰以原地直接高岭石化为主,残留较多的火山玻屑和晶屑形态,并具斑状结构;非泥炭沼泽环境中,降落火山灰以异地凝胶化-多种粘土矿物化为主,微层理、微层面等沉积岩特征明显。火山灰降落的环境不同,其蚀变作用和蚀变产物亦不同。本文对加深煤系火山事件沉积的认识和研究煤系高岭岩的成因机理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62.
为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本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藏东南帕隆94号冰川为例,结合大西沟与察隅站气象资料,对1980 — 2015年两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 a来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平衡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达-17102与-8159 mm w.e.,相当于冰川厚度减薄19与9.01 m,且分别于1996、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同期两条冰川所处区域年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二者年内气温分配相仿,但降水分配差异较大。初步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导致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冰川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差异和地性因子(坡度、冰川面积)的不同使得乌源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帕隆94号冰川,由于目前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段相对较短,为深入研究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过程仍需加强对冰川的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263.
科学监测祁连山积雪面积及变化特征对该区域气候研究、雪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灾害预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关系。结果显示:(1) 2001—2017年祁连山积雪面积年际波动趋势较大,呈减小趋势,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约为5×104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25. 9%;年内变化成"M"型,即在一个积雪年中有两个波峰和波谷,波峰出现在11月和1月,波谷出现在7月;季节变化波动趋势较大,夏冬季积雪面积减小趋势大于春季,秋季呈现略微增加趋势。(2)祁连山区积雪面积主要分布在3 000~4 000 m及4 000~5 000 m,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上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祁连山区不同坡向积雪覆盖面积差异较大,积雪覆盖率差异较小;积雪频率高值区呈典型的条带状分布,与祁连山地形相一致,呈西北—东南分布,且分布西部大于东部。(3)初步分析认为祁连山积雪面积变化对气温要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   
264.
为保护黄河流域矿区生态环境,以府谷县庙哈孤矿区安山煤矿1252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实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基于工作面过双沟地形开采时地表裂缝发育位置、发育形态等参数,总结出开采诱发地表裂缝发育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浅埋煤层过双沟地形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相对位置函数T及其判别条件,讨论了双沟地形沟谷参数与地表裂缝发育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工作面过支沟G1时,共发育地表裂缝4条,最大裂缝宽度23 cm,最大错台11 cm,裂缝发育超前于工作面推进;过主沟G2时共发育地表裂缝7条,最大裂缝宽度79 cm,最大错台45 cm,裂缝发育滞后于工作面推进。裂缝发育相对位置受地质条件、沟深、坡度和沟谷跨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表裂缝发育相对位置函数与裂缝超前(滞后)距离、裂缝宽度和错台以及单沟裂缝总条数密切相关。双沟相互影响程度与工作面推进方向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浅埋煤层沟谷下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5.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在海洋微食物网和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夏季闽东沿海TEP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东沿海TEP含量(以黄原胶为标准物质计算,后同)范围为25.2~935.5 μg/L,平均值为(201.8±177.9) μg/L。整体而言,TEP的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TEP含量相对于底层要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海域TEP含量与浊度和营养盐(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浓度呈正相关,与pH、溶解氧浓度和小型浮游生物量呈负相关。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尺寸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小型浮游生物可能对TEP含量的贡献最大。相比于开阔大洋中TEP主控因素为浮游植物而言,夏季闽东海域TEP主要由浮游植物在衰退阶段产生,其分布主要受颗粒物再悬浮作用影响。该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近岸海域与开阔大洋TEP影响因素的区别,并且对我国近海海域不同区域TEP分布研究空白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66.
甘肃省清水县07#流量井先后多次出现过水变蓝的现象.该井位于地热异常区,地下深部流体活动异常.本文通过清水流量井地质环境调查,从物理化学两个方面分析了地下气体的成因、储存及运移机理,并利用地下流体"气-液二相对流模式"快速运移机理,结合异常期间水质分析的结果,探讨了清水流量井水变蓝现象的原因,对今后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7.
刘爱民  张慧 《贵州地质》1999,16(2):130-135
前人对高寨田组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归属的方案较多,争议颇大。笔者通过对贵定地区的1:5万区调,认为该区的高寨田组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其总体可与桐梓-遵义、印江-石阡两地区的岩石地层进行对比,从而使黔中-黔北的岩石地层单位统一起来。关于黔南志留系底部的一套砾岩层,前人一般认为属海滩沉积,并划分出不同的沉积类型,笔者根据砾石的分布和沉积特征,以及上覆地层的沉积关系,认为属陆相冲积扇体系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268.
刘家堡活动断层土壤气氡、 汞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新基  张慧  苏鹤军  刘旭宙 《地震》2005,25(4):87-92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 结果表明: ① 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 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 与气氡相比, 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 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土壤气氡、 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较高-高-较高-低的峰值形态。 单点异常大多数为观测中的干扰因素造成; ③ 在断层带上方氡、 汞的峰值异常一般比背景值高出2倍以上, 且具有成组特征, 即在断层带上方超过背景值2倍以上的点2个以上。 根据断层带土壤气氡、 汞的变化特征, 确定了刘家堡活动断层在不同区段的具体位置。 探讨了利用土壤气氡、 汞浓度形态变化特征判断活断层性质及产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9.
为了判断甘肃省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2015年6月以来的高值异常变化是否反映了嘉峪关断层活动的增强,本文基于土壤气跨断层分布规律,应用跨断层测量方法,通过多组分相关性分析及理论建模,综合分析了嘉峪关断层监测点气氡浓度高值异常变化与断层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监测点断层气中氡浓度快速增加期间,CO2、CH4和H2的浓度没有增加,气氡与CO2、CH4浓度的变化不具正相关关系,表明监测点增加的氡气来源深部较浅,不代表断层活动的增强。监测点两侧跨断层测量结果表明,地表环境未改变一侧的氡气浓度符合断层气分布规律,地表环境发生改变一侧的氡气浓度不符合断层气分布规律,并且地表环境的改变时间与监测点气氡浓度异常变化时间同步。因此监测点气氡浓度的高值异常是由地表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嘉峪关断层的活动并没有增强。该方法为用断裂带土壤气体测量方法研究断层活动性的可靠性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70.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硬岩型锂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细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Pb-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龄和Hf-O同位素,以探讨花岗岩与伟晶岩的岩浆起源及其演化过程。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6.0 Ma,伟晶岩形成时代为186.7Ma,为印支旋回强烈造山运动之后相对宁静阶段的产物。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w(Si O_2)(73.20%~77.85%)、w(Al_2O_3)(13.9%~15.22%)、w(Na_2O)(3.08%~4.89%)和w(K_2O)(2.01%~5.13%),低w(Ca O)(0.32%~0.75%)、w(P_2O_5)(0.09%~0.31%)、w(Ti O_2)(0.02%~0.06%)和w(Mg O)(0.12%~0.26%)的特点,铝饱和指数为1.09~1.19,稀土元素总量较低,δEu=0.52,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_(1,3)=1.09~1.19),ε_(Nd)(t)=-3.9~-2.3,ε_(Hf)(t)=-35.1~2.9,δ~(18)O=5.69‰~15.01‰,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是由片岩、板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含矿伟晶岩与无矿伟晶岩具有一致的Hf-O同位素组成,且位于二云母花岗岩的Hf-O同位素组成范围内。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和细晶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其∑REE丰度明显低于二云母花岗岩体,表明这些岩石与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关系,是二云母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详细刻画了川西甲基卡硬岩型锂矿床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