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篇 |
免费 | 205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篇 |
大气科学 | 288篇 |
地球物理 | 72篇 |
地质学 | 275篇 |
海洋学 | 29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32篇 |
自然地理 | 1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前通用的通量观测技术涡动相关仪(EC)在区域陆面模式验证中存在能量不闭合和空间代表性有限的问题,寻求改进EC观测热通量的新技术是提高陆面模式验证效果的关键环节,大孔径闪烁仪(LAS)的出现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基于黄土高原定西站2010年1月和6月的同步综合观测资料以及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陆面过程模式CLM的模拟数据,分析研究了LAS对EC观测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的改进以及LAS对EC在区域陆面模式验证中的提高,结果表明:LAS可有效解决EC观测存在的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提高EC的地表能量闭合度,在非均匀下垫面LAS观测优势突出;利用LAS观测的感热通量进行区域陆面模式的验证,能够很大程度地避免EC能量不闭合和空间尺度不匹配在验证中造成的偏差,LAS观测更适合于大尺度模拟的验证,验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2.
实际大气都是在复杂条件之下,所以复杂条件带来的问题已成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面临的最大科学挑战,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天气气候问题中的应用。在概要总结近年来中国复杂条件陆-气作用研究领域进展的基础上,对复杂条件下陆-气相互作用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这两个陆-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分析了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复杂条件的机制,归纳了复杂条件下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以复杂下垫面陆面过程和非均匀大气边界层问题为重点讨论了突破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进一步开展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初步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的沉积充填序列、层序地层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将扎赉诺尔群划分为6个3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6个层序分别对应于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大磨拐河组二段和伊敏组,煤层主要发育在层序Ⅲ、Ⅵ的湖侵体系域;且煤层在层序格架内部,从辫状河冲积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湖泊环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通过对层序Ⅲ、Ⅵ中各主采煤层的底部砂体厚度、煤层厚度及成煤期的古地理环境详细分析,概括出层序Ⅲ的主要成煤环境为湖泊周缘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湖滨带;层序Ⅳ主要聚煤环境为扇前、扇间浅水湖盆和浅水湖泊大面积淤积而成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134.
提出了一种自复位浮置物隔震系统,该系统采用双层正交导轨隔离水平地震,并通过预拉弹簧绳实现自复位。考虑系统摩擦与弹簧绳刚度,建立了自复位浮置物隔震系统的理论模型,完成了不同工况下的隔震系统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越高,隔震系统的隔震率也会相应提升。在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0.15、0.2、0.4、0.62 g时,隔震系统平均隔震率分别为50%、58%、75%、82%。在相同峰值的地震波及楼面波地震动输入下,隔震系统均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且能够实现系统自复位。最后建立了浮置物隔震支座-浮置物体系的有限元模型,验证了隔震系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对26°~34°N, 103°~115°E范围内2004年逐日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试验分析, 分辨率为1 km×1 km。采用交叉检验方法和准确率方法对两种方法插值的总体效果及不同等级的降水插值效果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插值效果近似, 插值结果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82。但对日雨量较大的情况, 两种方法插值效果均有所降低, 相关系数为0.66和0.67。两种方法的实测值与插值结果的相关系数在不同季节非常接近, 并且均以春季最大, 其次为冬、秋季, 夏季相关系数最小; 通过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3个指标衡量及不同等级雨量的插值准确率统计比较, 普通克里格方法插值效果略好于反距离权重法。 相似文献
136.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 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 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近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 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主要分为西风带气候区型, 高原气候区型和季风气候区型; 整个西北地区及其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年干湿特征呈较为显著的变湿趋势,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均发生了由干向湿的突变, 而季风气候区表现为变干趋势, 并且在9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湿向干的突变; 整个西北地区及各分区近44年来主要以年代际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37.
低空遥感小型三轴陀螺稳定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测绘领域专用、性价匹配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低成本的低空遥感小型三轴陀螺稳定平台.该系统以自主设计的三轴铝制云台为平台,以微电子机械三轴角速率陀螺、线加速度计和磁阻传感器为基础,配置ARM CortexTM-M3 32位核心微处理器,以数字钛合金舵机为驱动输出,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成本低、自主稳定与罗差自检校等特点.实验表明,稳定平台的航向角测量精度可达1°,俯仰角和横滚角可达0.1°,机械控制精度优于0.1°,驱动响应时间小于20 ms,可以满足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立体测绘对稳定平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8.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47°N、90.65°E,5800m)和纳木错站(30.77°N、90.99°E,4730m)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资料,与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扎当冰川垭口和纳木错站气压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好于气温,相对湿度稍差:扎当冰川垭口气压和相对湿度再分析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在冬季偏大,夏季偏小,气温则相反.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再分析资料在冰川区的可信度好于湖泊区,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面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在应用到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时应考虑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于一体,以自然表面反射测量为特点准确测量空间短程距离的半导体激光测距仪。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安装、房产测量和测绘等方面。相对于钢尺量测优越了许多,既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40.
立体测绘型双翼民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领域专用、性价匹配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满足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立体测绘要求的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该系统以双翼无人机为遥感平台,以数字相机为传感器,配置3轴稳定云台,直接获得数字航空影像,具有自主飞行、低空作业、无需机站支持、起降距离短、滑翔性能好等特点.系统包括双翼无人机、飞行自动控制与安全、CCD数字相机、稳定云台、空地无线通讯、地面站和数据处理等7个子系统.分别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的技术状况;分析和比较了系统的GSD、像点移位、基高比等关键参数在保证成像质量和成图精度方面的合理性;报告和展示了系统在广州新客站、丹江口文物考古测量工程的试验情况和部分成果;最后对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