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地下采矿工程势必会引起矿区周边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而地下水在岩体中渗流主要受岩体裂隙的影响,因此地下水渗流具有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点。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根据岩体裂隙几何参数计算渗透张量,获得综合渗透系数,并与钻孔抽水试验所得渗透系数相比较,进行修正,得到渗透主值。并运用于Visual Modflow中建立地下采矿区各向异性的地下水渗流模型,进而较准确地预测采矿过程中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幅度。  相似文献   
182.
夏季强沙尘暴内部热力动力特征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沈建国 《中国沙漠》2008,28(3):509-513
根据对流体在热低压条件下激发强沙尘暴的机理,并应用Rennó和Ingersoll于1996年提出的热机自然对流理论,对2004年7月12日甘肃省酒泉基准站发生的强沙尘暴内部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生前的一小时大气底层处于干热状态,垂直方向巨大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干对流发展。②激发强沙尘暴的对流体的切向旋转速度和垂直运动速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沙尘暴的强弱。③利用酒泉站探空资料计算出的沙尘暴对流体的最大切向旋转速度为11.4 m·s-1,垂直运动速度为14.0 m·s-1;地面沙尘暴观测系统记录的平均环境风速仅为5.5 m·s-1,瞬间最大风速只9.3 m·s-1。  相似文献   
183.
稀疏植被地表反照率及土壤热传导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胜  张强  张鸿 《中国沙漠》2008,28(1):119-124
利用“敦煌试验”稀疏植被站2002年典型晴天的资料,分析了与地表能量平衡最密切的两个参数: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传导率的特征。分析发现稀疏植被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这与以往在戈壁或沙漠上的地表反照率的研究明显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早晨的露水造成的。另外分别用定义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得到典型晴天敦煌稀疏植被的平均地表反照率基本为0.25,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表反照率非常接近,得到的地表反照率的值与敦煌戈壁的值较接近,但比“黑河试验”的结果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稀疏植被区是一个气候敏感区。得到的稀疏植被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应该可以作为遥感反演和陆面过程模式的一个参考值。另外还得到了敦煌稀疏植被干燥土壤的热传导率的平均值为0.20 W\5m-1\5K-1,在晴天,干燥土壤的执传导率基本分布在0.164~0.24 W\5m-1\5K-1范围内,平均值与敦煌戈壁2.5 cm处的土壤执传导率接近,但稍大一些;比“黑河试验”在戈壁观测的值小近一倍,而比权威的文献给出的干燥沙漠的值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184.
敦煌戈壁冬夏季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敦煌戈壁夏(2006年7月)、冬(2007年1月1—10日)季观测得到的微气象资料,比较了夏、冬季敦煌戈壁的地表辐射平衡、能量平衡特征。分析了地表反照率(Albedo)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发现地表反照率和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反相关;冬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差,夏季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线性相关性好;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呈反相关,并且冬季二者的拟合性好于夏季。分析了降水前后各能量通量的变化,发现阵雨时感热H是变小的,降雨过后H和净辐射Rn有明显的增大,土壤热通量Gn在降雨过后也有增大,潜热LE变化微弱,对阵性降水强迫后的非平衡态的张弛时间大约为3 d。  相似文献   
185.
对出露马鞍桥金矿床中香沟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值为(242.0±0.8)Ma,与前人确定的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时间((242±21)Ma)一致,显示香沟岩体可能和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事件有关.香沟岩体以高硅富碱为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香沟岩体高Al(Al2O3=14.49~15.61)和Sr(457.10~630.82μg/g)、亏损Y(<16μg/g)和HREE(Yb<0.45μg/g),并具有较高的Sr/Y(76.24~97.34)和(La/Yb)N(29.65~46.10)比值及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香沟岩体花岗岩类属于C型埃达克质(adakitic)岩石.岩石初始Sr同位素比值ISr=0.70642~0.70668,εNd(t)=-4.5~-4.0,TDM=1152~1220Ma.香沟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ISr值和较高的TDM值,同时其Na2O/K2O接近1(Na2O/K2O=0.95~1.10),显示香沟花岗岩不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Ⅰ型埃达岩或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所产...  相似文献   
186.
“7.17”西北夏季沙尘暴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建华  张强  李耀辉  刘世祥  隆霄 《中国沙漠》2009,29(6):1221-1228
 对2005年7月17日发生在西北地区近20 a来夏季最强的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得到:①沙尘暴发生前,沙源处于高温控制下;②起沙是水平低涡和垂直涡叠加而成的一种类似于Benard对流泡的系统扫掠沙源的结果;③起沙主要发生在水平低涡移动方向的右部。  相似文献   
187.
田浩  蒋理兴  张强 《海洋测绘》2005,25(2):61-63
直接线性变换法是相机检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应用于视频全站仪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通过改变像方元素的单位,就可不必考虑标准单位和像素单位间的转化因子问题。进一步讨论了像素尺寸大小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并对像素大小的必要测定精度进行了公式推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校准结果。  相似文献   
188.
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强  朱诚  刘春玲  姜彤 《地理学报》2004,59(4):534-542
上海马桥遗址14C测年、环境地球化学、孢粉与环境磁学分析,结合搜集的研究区部分考古地层与自然地层分析,结果表明,7 200 aBP~5 300 aBP研究区经历一次海退过程,大面积土地裸露,为良渚时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该期适宜的气候使当时人类活动频繁,文化发达,出现前所未有的玉器文化。良渚文化后期气候向干冷转化,导致一次大范围的洪泛期,使良渚文化衰落。考古地层、自然洪积层以及与建湖庆丰剖面气候曲线分析表明,研究区洪泛期与气候转型期相一致。考古地层与自然地层对比研究认为,洪水事件是研究区存在多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9.
ENSO事件对长江上游1470-2003年旱涝灾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强  姜彤  吴宜进 《冰川冻土》2004,26(6):691-696
对长江上游旱涝灾害时间序列(1470-2003年)及SST指数序列(1868-2003年)作统计相关与谱分析,探讨了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主周期要大于ENSO事件的主周期,前者主周期主要为16.69a,5.09a以及10.47a,而后者主周期主要为5a,~10~12年以及~10a.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SST在约5a以及约10~12a周期上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认为ENSO事件发生周期与生存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长江上游旱涝灾害发生的周期与频率,并在5a以及10~12a的周期上表现出高的统计相关性.SST指数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相关分析表明,ElNiño事件的发生使长江上游发生旱灾机率增大,而LaNiña事件的发生则使长江上游发生涝灾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190.
江苏金坛新石器时代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JS98T082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磁,对样品帮了粒度、地球化学、孢粉、微体古生物(有孔虫和介形类)等环境替代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并据此初步研究和恢复了该区新石器时代古定变状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0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本区知全新世以来,气候有从暖湿向干冷变化的总趋势。(2)P2O5的含量在马家浜墓葬层和崧泽文化层可达生土层的5~6倍,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同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