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二叠系是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层系,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钻井、测井与露头剖面资料综合分析,厘定了四川盆地北部重点钻井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界线,证实在盆地北部广泛发育茅口组孤峰段薄层状碳硅泥岩,揭示了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与发育环境,评价了其生烃潜力及成藏贡献.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北部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厚度在5~40 m,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存在4个厚值区;②孤峰段烃源岩TOC整体极高、变化范围大,分布在0.5%~31.04%,均值5.08%,为一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③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台内裂陷深水沉积环境、强还原条件与高古生产力共同控制了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④孤峰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生烃强度主要在5×108~25×108m3/km2,对研究区内海相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镇江市原有地籍GPS控制网的检测技术方案以及检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进行了介绍,并对在GPS控制网基础上加密的一、二级导线精度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29.59°N,102.08°E)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6.1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3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1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地震矩张量、余震精定位、地震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合上述应急产品,对本次地震进行了研究,初步刻画了地震的构造环境、震源特征、断层形态和受灾区域,并分析了地震成因。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是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雪门坎—磨西断裂上的一次倾角近直立的走滑型事件,自起始破裂点向南东破裂,破裂长度约20km,最大滑移点深度约6km。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NW—SE向展布,长度约50km,深度主要集中在3~14km,展布方向与震中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震震中处断层倾角近乎垂直,与震源机制揭示的特征一致。烈度速报推测与地震烈度图显示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区域面积约280km2,Ⅷ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505km2,涉及17个乡镇。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隆升和高原上地壳物质向南东挤出,导致鲜水河断裂南东段雪门坎—磨西断裂上积累的应力的一次快速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地植被密度大、无人机摄影测量难以获取地面点云的问题,从采煤沉陷地地形特征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断面式点云滤波和DEM模型修正的采煤沉陷地DEM构建方法,经分析,精度可达到1:500比例尺地形图要求,可以为采煤沉陷地损毁评价和土地复垦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造-岩相古地理是生-储-盖及成藏组合评价的基础,在油气勘探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我国主要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相图难以满足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快速勘探的需求。应用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岩相识别技术,开展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①我国小克拉通海相碳酸盐台地构造-古地理具有隆坳相间、隆控储、坳控源的特点;②构造-岩相古地理具有"多台缘、多滩带和多台盆"的特点;③构造-岩相古地理对早期白云石化的发生和岩溶作用的范围及改造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储层分布;④建立了"多台缘"镶边台地模式并改进"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我国海相碳酸盐台地内部具备多种有利成藏组合。研究成果深化了我国小克拉通碳酸盐台地构造-岩相古地理共性特点的认识,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野外剖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观察,对川东南地区三汇剖面寒武系洗象池组237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δ~(18)O值主要分布在-8‰~-6‰,平均为-7.63‰;δ~(13)C值介于-5.53‰~3.44‰之间。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高于120‰,且δ~(13)C值大于-2‰,古海水温度主要集中在19~25℃,说明整体为海水-咸化海水沉积环境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认为洗象池组沉积期海平面变化有五个阶段:早期缓慢上升与下降,中期快速海侵,中后期缓慢海退,后期动荡,末期海退。三汇剖面洗象池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孔与晶间孔为主。多期的海平面的下降,对应碳同位素多旋回负漂,从而发育向上变浅的多旋回韵律性地层,形成纵向上的多套储集层,洗象池组储集层的形成与演化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古地貌较高处与滩体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另外,依据δ~(13)C值显著的正漂移,明确了芙蓉统地层的底界,为四川盆地寒武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胶结指数m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使得传统的阿尔奇公式应用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胶结指数m的无法准确确定.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在深入分析不同孔隙空间对储层导电贡献外,进一步考虑了孔隙形态对导电性能的影响,尤其是裂缝倾角,进而给出了全新的计算胶结指数m的方法,并深入剖析组成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空间的各部分对胶结指数m的影响.认为对于物性较差的缝洞型储层,裂缝倾角对胶结指数m的影响很大,当裂缝角度较小时,裂缝会使胶结指数m变小,而当裂缝角度较大时,裂缝反而会使胶结指数m变大;当储层物性很好时,裂缝倾角的影响则可以忽略.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基于裂缝倾角的多孔介质模型得到的胶结指数m所计算的含水饱和度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提高,且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储层,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露头地质调查、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分析及溶蚀模拟实验的结果,剖析了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及白云岩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为远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上、下2段,从下而上记录了气候从潮湿到干旱的变化序列;颗粒滩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上段的浅水内缓坡,是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溶蚀作用受暴露面控制,是龙王庙组颗粒滩储层孔隙发育的关键;埋藏期溶蚀孔洞主要沿准同生期形成的孔隙带继承性发育,对龙王庙组储集空间具有重要贡献;盐亭—安岳—威远一带滩体多期叠置,处于古地貌高部位且埋藏溶蚀发育,是勘探有利区,全盆地广泛分布的颗粒滩均为潜在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部署的预警试运行系统于震后7.5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2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于震后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推测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林南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 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展布呈近NEE向,与震中附近断裂方向一致; 烈度速报推测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区域面积约528km2,Ⅶ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1694km2。  相似文献   
20.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MS 6.8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JEEW预警处理系统有效处理并产出本次地震的预警信息。本次地震发生在四川地震预警区内,震后6.4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使用7个台站数据,与统一编目结果相比,震中位置偏差3.7km,震级偏差-0.8,盲区半径15km。随着参与定位台站的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及震级偏差逐渐减小,但盲区半径不断增大,预警效益随之减小。震后39 s,使用337个台站数据后,预警震级稳定在6.4。预警震级整体偏小主要原因是,震后短期内有效波形数据较少,较短时间窗内的波形振幅不能反映震级的实际大小。另外,部分近场基准站地震波形限幅,且ML震级存在饱和,也导致震级被低估。本次地震预警效果较好,但震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在不断改进震级算法的同时,也需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