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 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 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59,自引:9,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 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刘杰  石耀霖  张国民 《地震》2001,21(2):13-21
对伪三维地震活动模型做了进一步研究,主要是对无预设破裂方向的单元,引入应力摩尔圆方法来判定破裂发生的时间。该方法首先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上加以应用,给出了一些计算结果,以检验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这个模型应用到华北地区,得到了一些初步计算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为将地震活动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地震活动中,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4.
岩石介质中多裂纹扩展相互作用及其贯通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通过对岩石试样中预置的一组右行右阶雁列式裂纹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非均匀岩石介中多裂纹扩展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贯通机制。数植模拟再现的受压混合型裂纹扩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全场变形过程,以及与细观非均匀性有关的声发射和断续扩展模式的“岩桥”现象,清晰地揭示出多裂纹扩展的相互作用及其贯通机制。模拟结果说明,对于岩石这种地质介质而言,忽略其非均匀性影响,可能会掩盖岩石变形与破裂过程中的许多与非均匀性有关的特殊现象,包括声发射或微震模式、岩桥或雁行断裂等。  相似文献   
95.
基于准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地震活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有限元方法,参照细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了一个地震活动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根据边界条件和单元介质参数的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确定各单元的应力增长速率.每个单元设定初始应力和摩擦因数,利用破裂准则可得到单元破裂所需时间.当单元破裂后,将破裂单元作为内部边界,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由于这个单元破裂对系统其他单元造成的应力调整.根据上述规则,建立一个由30×40个节点组成,在定常位移速率边界条件作用下的地震活动模型,探讨了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地震活动图像和各种参数变化对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地震活动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台湾及邻区Mb≥4.0地震受月相调制的时空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丽  陈颙  张国民 《中国地震》2001,17(2):210-220,T002
本文分析了台湾及邻近地区(116°~126°E,18°~28°N)地震活动与月相角的相关关系.所用目录来自Engdahl E.R.等(1998)修正后的全球地震目录,挑选1964年1月1日至1999 年12月31日Mb≥4.0地震目录共2611条.将历次地震的GMT发震时刻转换成月亮黄经λm和太阳黄经λs,得到发震时刻的月相角D=λm-λs,其中λm采用105阶多项式展开.统计D±0.5°(D=0.360°)范围内发生在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频次,结果显示,地震频次高于均值的2倍标准偏差的月相角大约在D≈50°、D≈50°90°和D≈50°+180°上.这3个角度大约对应第4、12、19太阳日,比上弦、望以及下弦大约偏离了 50°.统计分析显示,地震频次在月相角上的分布有较尖锐的波峰出现,即台湾地区地震活动与月相角明显相关.从朔起算,以12°为一太阳日,统计每个太阳日及其前后1日内每个0.5°×0.5°子区域中的发震概率和地震蠕变释放概率,结果发现,在人口密集聚居的台湾岛上,造成重大灾害的中强地震在从朔起算的第4个太阳日附近发生的概率是其余时段的4倍.特殊地区对月相角的强烈响应为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提供了背景性依据,也使准确的发震时刻预测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97.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  张国民  吴云  马宏生 《中国地震》2003,19(3):243-254
本文在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球面上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和近10年来的GPS测量结果,对整个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各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变形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大陆东西部各活动地块的运动速率和应变率相差较大,但位于同一个地块区的各个活动地块之间的运动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文中还计算了活动地块边界带之间的相对运动,讨论了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88年以来,中国陆区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GPS测量所给出最大剪切应变率差异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和现今滑动速率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断裂上。  相似文献   
98.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总被引:190,自引:6,他引:190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运动在其边界最强烈。强震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应力在变形非连续地段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后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活动地块边界带由于其差异运动强烈而构造变形非连续性最强,最有利于应力高度积累而孕育强震。我国大陆几乎所有8级和80%~90%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表明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5):525-532
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分析了地震预报能力评价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R值评分方法,讨论了1990~2000年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实际效能,并对当前地震预报能力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0.
Introduc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has a wide application in analyzing the crus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field. WANG, et al (1980), for example, reversed the crust stress field and forecast future seismic risky area using finite element way. WANG and CHEN (1980) mad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for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 using finite element and obtained the whole picture of tectonic stress filed in China. Except analyzing the t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