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1.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张国民  石耀霖 《地震》1994,(1):2-11
本文选用向各异性的准弹性介质模型和震源组合模型,应用有限元数模拟方法,研究了短阶临阶段地震前兆的复杂性。给出:临震异常的显现程度取决于观测点距发震构造的贴近程度。观测点赵接近发震构造,异常越明显。在时间分布上,异常先在外围出现后在震中区出现,呈现为异常从外转播的特征。此外,对于在同一观测点上的多手段(多种物理量)观测,由于不同物理量各自依赖于孕震过程中不同的变化因子,因此,同一观测点上的不同物理量  相似文献   
112.
汶川8.0级地震构造动力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国民  邵志刚  刘桂萍  马宏生 《地震》2009,29(1):164-173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活动地块区的东部边界带, 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之后青藏块区的又一次巨大地震。 根据龙门山推覆逆冲断裂带深浅部构造背景和壳幔结构特征, 文中构建了汶川地震的震源简化模型。 并依据震源模型的力学抽象建立了孕震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组, 且在简化解释下给出了孕震过程中的应力、 应变的解析表达式。 应用模型的解析解, 并参照龙门山构造区的构造形变观测结果, 初步讨论了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 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可达3000多年的结果, 指出由于龙门山地区构造形变速率很低, 因而导致孕震过程缓慢, 大震复发期较长的基本结果。  相似文献   
113.
邵志刚  张国民  李志雄  夏红 《地震》2008,28(3):33-42
通过计算前人研究所给出的中国大陆26条活动地块边界带上地震过程的变异系数, 分析了各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类型,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边界带地震都表现为丛集过程, 西部地区大多是泊松过程或者准周期过程, 尤其是大陆板块俯冲作用强烈的边界带上地震活动主要呈现为泊松过程, 青臧高原北部和东部地区的边界带都表现为准周期过程, 并讨论了可能的物理机制。 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 计算了各边界带目前地震发生的累计概率以及未来五年内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 探讨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危险程度等。  相似文献   
114.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的差异,丁国瑜(1984)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由大震孕育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所决定的构造活动速率(亦即应变累积速率)的差异。从近几年地震实况的初步(阶段性)检验看,应用大地测量中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判定强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喜的前景。作者从理论分析、实际资料对比及计算机模型研究等方面来讨论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场源关系研究中的“场中求源”的科学思路探索可能的技术途径,并讨论了从应变速率场中寻找强震危险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5.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折差异,丁国瑜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由大震孕育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所决定的构造活动速度的差异。从近几年地震实况的初步检验看,应用大地测量中垂直形变梯度判定强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6.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5个区域台站记录的近60000条地震初至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理论与伪弯曲射线追踪方法, 反演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背景, 分析和解释了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反映的川滇地区不同深度的介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 (1) 沉积盆地、高山山地等主要表现出速度负异常的特征, 有的高山山体负异常可深达下地壳与上地幔, 反映了新造山带的强烈构造隆升与相伴的重力均衡作用; (2) 川滇块体周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 它们的存在为调节断裂和块体运动提供了深部解耦条件; (3) 根据对P波速度结构图像的分析, 识别和推断出川滇地区若干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它们倾向与下延深度.   相似文献   
117.
农作物冠层光谱分析及反演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的冠层光谱反射率与作物的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等参数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对作物冠层光谱进行分析可反演出作物的生物物理参数,并应用在长势分析、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等领域。本文首先阐述了作物冠层反射率采集方法,对地面、机载及遥感卫星3个采集层面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其次给出了植被指数构建原理及常用植被指数,分析了物理模型反演法和统计反演法的复杂度和性能;最后提出了农作物冠层光谱分析及反演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8.
川西及邻区分布着中国大陆数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上的滑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有很大差异,如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在10mm/a以上,该断裂带上大地震频繁发生;而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很小,虽然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不频繁,但也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大地震.利用弹黏塑性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川西地区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及走向变化对断层滑动速率及区域应变分配影响.结果表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随着断裂带几何分布及其走向呈现分段特征.结构简单,走向平直的分段滑动速率大;结构复杂,走向变化大的分段滑动速率低,区域应变主要集中在断裂带走向发生急剧变化的分段附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应变分配受到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相互作用的影响.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与青藏高原的挤出方向近乎垂直,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滑动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9.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20.
    
今年10月15日是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同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1950年起,赵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地球物理各学科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气象、海洋、地震、地球物理探矿等科研工作,全力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