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大连市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为模型,基于千米网格对大连市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差异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92.82 t·km-2·a-1,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 178.59万t,侵蚀强度属轻度.大连市微度侵蚀区域的面积比例为40.30%,轻度侵蚀区域的面积比例为54.14%,中度侵蚀区域的面积比例和强度侵蚀区域的面积比例都较小.  相似文献   
532.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管理和变更调查工作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及其特点,论述了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张寨镇为例,实现了基于MapX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系统查询功能和地图的基本操作功能。  相似文献   
533.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34.
2001−2018年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徐存刚  王浩 《地理科学》2020,40(6):1029-1038
基于2001?2018年逐月的MODIS NDVI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 VC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指标,结合2001?2018年的月降水和月均温数据计算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值,分析西北地区植被状况和气象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多时间尺度下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18年西北地区植被的生长状况整体呈好转趋势,但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东部植被改善状况高于中西部地区。近18 a西北地区5种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均值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干旱程度降低;空间上,干旱化趋势整体上表现为中西部高,东部低。植被生长状况在大部分区域均与SPEI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总体表现为,西北地区东部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程度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不同植被类型中,草地对SPEI-12的响应最强,耕地次之,而林地的响应最弱;各植被类型在生长季的多数月份中对SPEI-3和SPEI-12的响应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535.
青土湖区域属于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发展为荒漠。梭梭、白刺和芦苇为青土湖区域的植被优势种,对其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青土湖区域梭梭、白刺和芦苇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辨率为0.5 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采用辅以纹理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梭梭和白刺的冠幅面积以及芦苇的分布面积;根据野外试验数据,建立梭梭和白刺地上生物量与冠幅面积、芦苇地上生物量与分布面积关系模型。利用关系模型、冠幅面积以及分布面积对青土湖区域植被优势种地上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实现了植被优势种地上生物量估算由“点”到“面”的转换。结果表明:(1) 采取辅以纹理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取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总体Kappa系数为87.9%,总体精度达到91.3%。(2) 研究区植被优势种地上生物量总量为3.17×103 t,其中梭梭地上生物量为0.54×103 t,白刺地上生物量为0.90×103 t,芦苇地上生物量为1.73×103 t,地上生物量芦苇>白刺>梭梭。该研究可以为深入研究青土湖区域生态恢复与碳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6.
内蒙古内部额勒根乌兰乌拉和乌珠尔嘎顺是两处极富地质找矿前景的铜矿预查区,物探测量发现多处激电和磁法异常,有些异常沿走向尚未封闭,少量槽探及钻孔均见不同程度矿化和硫化矿体。地质-物探综合研究认为,物探异常中多为矿致异常,说明激电、高精度磁法在该预查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中是有效的。同时表明,该预查区具有良好的地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37.
勒让德方程两个线性无关的解,分别称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勒让德函数。在微分方程取本征值情况下,第一类勒让德函数中断为多项式,因此自变量可取任意值(无穷大除外);第二类勒让德函数仍然为无穷级数,当自变量等于±1时发散,绝对值大于1时收敛。由于勒让德方程属于超比方程类型,给出此类型方程不同特殊函数的任意阶导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直接给出第一类勒让德函数的超比表达式,及其与其他特殊函数的理论关系;鉴于求解第二类勒让德函数的复杂性,利用级数展开方法,直接给出第二类勒让德函数的超比表达式。  相似文献   
538.
首先对地面台站以及CHAMP卫星的矢量磁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12个子午工程台站最新的磁测数据,并利用第十二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2)对不同数据归算至统一时间点,再结合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M4)计算并移除主磁场、磁层磁场、电离层磁场、感应磁场及较为微弱的环形场,最后通过球冠谐(SCH)模型联合建立了中国地区岩石圈磁场(地磁要素X、Y、Z和总强度F)的球冠谐模型(SCH2000),结合IGRF12得到了中国地磁模型(CGRF2000).建模同时考虑了测点数据海拔高度的影响,并讨论了截断阶数的选取以及边界效应的控制问题.通过比较均方偏差(RMS),认为8阶SCH2000模型可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岩石圈磁场,其分布与SCH1936、CM4以及Taylor多项式模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位置和强度来看,SCH2000模型所反映的岩石圈磁场更为准确,而与CM4存在一定差异,除了测点不同,截断阶数也是原因之一.通过验证,SCH2000模型各要素随高度的变化与CM4模型较为一致,所建立的CGRF2000与IGRF12模型的分布也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539.
为准确预报臭氧浓度等级,基于EC_THIN全球天气模式产品和我国自主研发的CMA_GFS全球天气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华南GRACEs大气成分模式输出产品,融合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使用6种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构建耦合数值预报模式和机器学习的混合模型,旨在充分发挥数值预报与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的优势和互补协同作用,实现臭氧浓度等级预报准确度的跨越式提升。共设置4个控制试验,选取不同的特征产品,依次使用机器学习经典分类算法对长沙市未来4天的臭氧浓度等级进行分类预报,取测试准确度最高的模型输出结果作为结果统计。发现:最优模型1~4天的测试准确度分别为81.7%、81.7%、78.3%、60.9%,大大高于大气成分模式预报和预报员经验,达到预期设计目标;高质量的天气模式产品对模型贡献大,而大气成分模式产品对模型贡献有限;模型3天以内预测性能较好,低等级预测性能较好,高等级预测性能一般。提出解决方案供讨论:增加高等级样本数量,增强模型对此类事件的识别能力;加强高等级臭氧污染的机理分析,组合出更精炼的因子供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540.
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是气象业务系统的资源基础;共性应用系统具有较强IT色彩和专业气象色彩,它需求变更较小,建设规模周期适中;专业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它从气象专业知识和业务实践出发;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应用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及研发。实现IT外包,最大限度的发挥IT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气象领域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