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对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形成背景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对采自建组剖面底部英安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照相、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测年。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环带,高Th/U(0.51~1.57),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22个分析点获得的谐和年龄为(314±1)Ma(MSWD=0.88),代表了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的资料,认为大石寨组火山岩为裂陷早期的产物,而晚古生代的沉积岩石组合为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裂陷盆地性质的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3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巴图组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类型、岩石组合、锆石年代学等进行了研究。镜下特征显示本巴图组砂岩主体为岩屑晶屑含砾砂岩;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它们多具有震荡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Th/U比值为0.06~1.03(平均0.55),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点。应用LA-ICP-MS测年技术对本巴图组进行了碎屑锆石分析,其206Pb/238U年龄可以分为5组:①319~451Ma,峰期年龄为363Ma;②457~543Ma,峰期年龄为513Ma;③724~996Ma,峰期年龄为945Ma;④1031~1836Ma,峰期年龄为1572Ma;⑤2469~2505Ma,峰期年龄为2487Ma。年龄分布的意义:研究区本巴图组沉积的时间下限应为319Ma之后;457~543Ma发生泛非期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主要来源于佳-蒙地块;另外几组峰值年龄945Ma、1572Ma和2487Ma主要反映了佳-蒙地块基底的年龄信息。  相似文献   
33.
黑龙江省东部马家街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亮亮  王宗起  张兴洲 《岩石学报》2014,30(6):1769-1779
马家街群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地块桦南隆起的西南缘,主要由一套经历了接触变质作用的富铝、富碳沉积碎屑岩所组成。区域上,这套接触变质岩系具有变质矿物分带特征,由西向东依次出现十字石、红柱石、石榴石和黑云母。红柱石碳质板岩和石榴云母石英片岩2件样品获得的LA-ICP-MS U-Pb碎屑锆石年龄谱均显示有272~310Ma、479~533Ma和>800Ma三组年龄。根据两件样品显示的最小年龄均未小于272Ma,而且二者的最小年龄组(272~310Ma)具有类似的峰值年龄,分别为276Ma和279Ma,这限定了马家街群主体岩石沉积年龄的下限应在中二叠世之前。侵入马家街群的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59Ma,说明其接触变质作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限定了马家街群形成时代的上限。479~533Ma年龄组中,2件样品的峰值年龄分别为499Ma和522Ma,这是佳木斯地块麻山群中最为重要的高级变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年龄。>800Ma的年龄组具有多个峰值年龄,说明源区(佳木斯地块)具有前寒武纪-早前寒武纪地壳。上述证据表明,马家街群是晚二叠世早期形成的一套接触变质岩系,而非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岩系。鉴于479~533Ma的麻山群在佳木斯地块中普遍存在,说明以麻山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变质结晶岩系既是马家街群沉积的基底,也是重要的物源区;而276~279Ma的早二叠世火山岩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分布广泛,表明其对马家街群的沉积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4.
35.
由于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而一直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限制了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佳木斯—兴蒙地块"新认识及二连盆地赛51井取得的石炭纪碳酸盐岩油藏的发现,开辟了二连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本文对二连盆地3条典型的CEMP电测量资料进行了二维电阻率反演,结合研究区地震反射资料、钻孔电测井资料、钻井岩芯资料、岩石露头资料,揭示了二连盆地具有"三明治"的电性结构特征,同时指出二连盆地古生界广泛分布,在古生界与中生界之间广泛分布一套以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为主的火山岩.这种"三明治"电性结构特征不但给古生界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而且火山岩(高阻层)与其下伏古生界地层(低阻层)之间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或生储盖组合),其对于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认为二连盆地中、新生界和古生界的构造沉积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即:泥盆纪的南北差异性升降阶段、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稳定沉积阶段、三叠纪-晚侏罗世的古生代盆地被改造和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形成的重要演化阶段以及中新生代的地层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36.
利用重力异常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区域重力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任务.为了精细地划分中国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分界线位置,对三方向小子域滤波进行了改进,探讨了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的合理性.利用小子域及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对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与欧拉反褶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在识别平面断裂的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效果.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小子域和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结果,划分出延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断裂18条.对研究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分区,描述了一、二级异常的分区特点,给出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格架.黑河-齐齐哈尔-白城等重要构造线平面位置的确定突破了传统的重力异常分区模式,指出东北地区NE向构造具有走滑特征,且走滑距离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
黑龙江东部马家街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马家街群主体岩性为变泥质岩,对其进行主量和痕量元素分析,SiO2含量为61.5%~77.68%,Al2O3含量为9.74%~21.08%,K2O含量为2.73%~6.34%,Na2O含量为0.1%~2.66%,(La/Yb)N=6.55~10.79,Eu/*Eu=0.45~0.64,(Gd/Yb)N=1.28~1.94,表明马家街群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陆壳,并具有大陆岛弧性质。通过对马家街群下伏基底片麻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11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年龄为499~508Ma,加权平均年龄为504±2Ma(n=11,MSWD=0.44);定年的锆石晶形较好,具震荡生长环带,属典型的岩浆成因,因此504±2Ma这一年龄代表了花岗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而变质时代则应更晚,表明沉积在基底片麻岩之上的马家街群形成时代在晚寒武世之后。马家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下伏片麻岩年代学的特点,反映了物源区可能来自于泛非期佳木斯地块与相邻地块拼合而成的稳定陆块。  相似文献   
38.
为了确定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本文对位于盆地南部7个钻遇中生代火山岩的岩芯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含火山岩地层主要包括火石岭组和营城组, 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由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英安岩组成, 营城组火山岩由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流纹岩组成.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和Th/U比值显示, 所测锆石均具有岩浆成因的特点, 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介于110b133Ma, 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形成于129-133Ma, 即早白垩世早期, 营城组火山岩形成于110~119/Via, 即早白垩世晚期.捕获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 本区基底中存在中晚侏罗世(155~169Ma)、印支期(218~236Ma)、海西期(254/Via、294Ma)、加里东期(413Ma)和前寒武纪(1823/Via和2542Ma)岩浆事件, 这与基底岩石中锆石U—Pb的定年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9.
依舒地堑汤原、方正断陷古近纪边界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的活动整体上具有多中心、不均衡的特征,汤原断陷东部的边界断裂为控盆断裂,方正断陷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西部边界断裂为主要控盆断裂。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表明,依舒地堑内部的北西向断裂与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一致的规律性,都起到协调边界断裂演化发展的作用。依舒地堑边界断裂转换引张方向是由莫霍面梯度带的倾斜方向所决定,梯度带的倾向与地堑的整体伸展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40.
内蒙古中部林西地区发育有北东向构造带,该构造带靠近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使该区林西组地层部分经受了动力变质作用改造,构造带以外林西组地层未遭受动力变质。此动力变质带内劈理发育,变质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构造置换现象强烈。动力变质带内部变形变质强度极不均匀,其间有石英细脉贯入,有的部位变形变质程度高,形成二云母构造片岩,出现了黑云母+ 白云母+ 绿泥石+ 斜长石+ 石英等变质矿物组合,其中黑云母化学组成为Fe2 + ( 1. 38% ~ 2. 63%) ,Mg2 + ( 1. 93% ~ 2. 47%) 、K + ( 0. 96% ~ 1. 38%) ; 白云母为Si4 + ( 6. 13% ~ 6. 78%) 、Al[Ⅳ] ( 1. 22% ~ 1. 87%) 、K + ( 0. 93% ~ 1. 46%) 。根据二云母地质温度计估算的动力变质作用PT 条件为0. 3 GPa,480℃,有的部位只有脆性变形,没有新生变质矿物出现,只有变形没有变质。其动力变质作用研究为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