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2.
华北莫霍面构造形态-深地震测深数据的三维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利用反射波走时重建地壳三维界面的方法 ,并处理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测线网中的PmP走时资料 ,获得了研究区莫霍界面的三维构造形态 ,确定了壳内深断裂的展布。结果表明 ,研究区莫霍界面埋深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加深 ,并在这一背景之上呈现波浪起伏 ,断陷盆地对应上地幔的隆起 ;区内存在数条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 ,其中大致沿北东走向展布的地壳厚度陡变带和沿北西西向的地壳厚度变异带是区内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带。将研究结果与本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相结合 ,揭示了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3.
104.
福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端. 通过在该地区开展了中国第一条高分辨率地震折射、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地震反射联合剖面探测, 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和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 结果表明, 该地区地壳厚约32 km, 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 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2个组成部分. 上地壳介质速度为5.9~6.2 km/s, 在埋深10~15 km之间存在厚3~4 km的弱低速层(体); 下地壳介质速度介于6.3~7.2 7 km/s之间, Moho面上部厚约3 km范围内为一个强速度梯度层, 速度从6.5 km/s增加到Moho面上界面的7.27 km/s; 福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高角度正断层发育, 但规模较小, 延深浅, 是缓倾正断层上盘发育的次级反向正断层, 发震能力有限; 而长乐—诏安断裂带至滨海断裂带下部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 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是未来产生对福州市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这一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构造的探测精度, 在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上地壳的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 并在深浅部构造组合方面首次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 深化了东南沿海地震带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同时在深部地震探测方法综合应用方面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尝试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 通过分别反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计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泊松比分布的方法, 并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测深剖面(L1)进行处理解释. 计算表明, 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正演计算方法的诸多缺陷, 是计算测深剖面泊松比分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在对火山岩浆系统及地壳断裂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 天池火山口下的地壳低速体内有一宽约30 km、 高约12 km的高泊松比异常区, 其泊松比值高于周围介质8%左右, 应为高温熔融岩石介质, 即岩浆囊. 在其上方直至上地壳顶部有一高泊松比条带, 代表了热物质上移的通道. 在其下部高泊松比区域, 局部深达莫霍面形成了地幔热物质底侵的可能通道. 三维台阵观测的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均与上述结论相印证.   相似文献   
106.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n deep crustal fault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vigorous subjects in seismology. In the past, 3-D deep seismic sounding and 3-D seismic tomography were usually used for this pur-pos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fine structures of the faults in deep crust by these methods. Recently, seismologists in the wor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Since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rise from coherent multiple reflections at two boundaries of the fau…  相似文献   
107.
高分辨折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分辨折射探测剖面近几年在我国的一些重要地学基础研究项目,特别是在中国地震局“十五” 期间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复杂上部地壳精细结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在用传统有限差分方法处理高分辨折射地震资料时的缺陷及其改进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对一些缺陷我们已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人工地震高分辨折射测量资料的分析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给出了将改进方法应用于深反射剖面初至波处理解释的一个应用实例,对于另一些缺陷我们在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中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8.
海原8.5级大震区地壳结构探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西吉-中卫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得到了海原8.5级大震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结果表明,震区南北两侧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南侧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北侧为正的速度梯度层,在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  相似文献   
109.
华北裂陷盆地不同块体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巨厚的表层沉积、通常低速占主导的壳内构造、强反射的下地壳和高低速相间的薄互层壳 幔过渡带 ,反映了上地幔物质上隆、侵入、地壳增温、张裂等塑、脆性变形改造的新生地壳构造。讨论了这两类截然不同块体地壳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形成。裂陷区内中强地震的孕发和深源矿产、油气生贮存等都与这两类块体地壳结构、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在安徽大别山(东大别)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获得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波速高达5.0km/s;在其翼部,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6.1km/s的壳内低速层(体). 莫霍面的起伏变化较大,中心部位深达41km左右,周边地区则抬升到32~34km. 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一线下方莫霍面垂向错断,断距约4km. 东大别造山带具有大陆深俯冲-碰撞造山带地壳结构的典型式样. 莫霍面错断与扬子陆块深俯冲有关,错断处表征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缝合的深部位置. 高速穹隆构造可能是两陆块碰撞挤压的产物,穹隆翼部上、中地壳发育的低速滑脱带(面)可能在碰撞期之后的地壳伸展、超高压变质岩从中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