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61—1970年的平均资料,详细地计算了东亚范围内1—12月大气的辐射收支和热量收支,进而分析其年变特征。主要结果: 1.青藏高原4—9月是热源,其它各月是冷源。高原中西部冷热源的形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感热加热的变化。高原东部3—5月热源的形成决定于感热的迅增,6—9月的热源则同时取决于感热和潜热。高原地区热源出现早而强,有二次迅速增强过程,这对6月南支副热带急流的北跳和雨季的爆发有贡献。冬季,高原的冷源对其南边的副热带急流贡献甚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其维持有贡献。 2.高原北边和西边全年的感热和潜热都很小,年变化也很小,所以全年都是冷源。7月伊朗高压是动力性的。 3.高原南侧及东侧的感热很小,潜热强度大且年变化也大。所以其热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年变化。印度北部6—9月为热源,其它各月为冷源。孟加拉湾地区热源4月开始,但比高原热源弱,5月增强,6—7月最强,比高原要强7—8倍。但高原加热对南亚雨季开始的贡献大,而孟加拉湾地区的强热源可能是雨季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利用1961—1974年7月的平均资料,对45°N—40°S范围计算了各种平均经圈环流及加热场等物理量。所取的网格点为5°× 5°经纬度,垂直速度利用实际风计算,加热场是用热流量方程计算的。 由研究发现海陆分布及高原对平均经圈环流的影响是明显的,在南北半球大范围比较均一对称的下垫面上空,如欧非大陆、大西洋及东太平洋上空都存在一个典型的南北半球对称的Hadley环流。在北面是大陆高原,南面是海洋的亚洲地区,只有一个典型的季风环流。这是因为北半球副热带区的冷源变为热源,Hadley环流消失之故。西太平洋也有一类似的季风环流,这与这个地区存在较强的热源有关。北美季风环流很弱主要因为北美副热带陆地面积远比亚洲小。北半球全球的Hadley环流都很弱,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另外,还发现亚洲季风环流区,向上输送的能量很强,尤其高原地区更强更高,它在高空向东西两侧及南半球输送。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大陆与沿海有数以百计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绝大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关于这些盆地的形成,朱夏曾认为是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对前阿尔卑斯中国地台进行改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构造格局,并曾借用和引伸S.V.Bubnoff的“变格运动”(Diktyogenese)一辞来说明。1980年又指出,当时所说的阿尔卑斯运动体制(从泛大陆开始解体以来,控制了新全球构造格局的板块运动体制)在中国大陆内部不同地壳块段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5.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锡铁山矿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ulcan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锡铁山铅-锌矿区3062m中段以下05-75线之间的主要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全方位、真实地表达近年来的地质勘探成果,并通过储量计算与找矿预测,为下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矿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6.
一次MCS过程的卫星云图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卫星云图与数值模拟结果对2000年6月2日发生的一次影响江苏的江淮气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这次暴雨过程表现的MCS基本特征。分析表明:MCS的形成可以由几个中β尺度对流云或对流带开始,在特定的环境场中汇合成合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维持湿度平流,低层到中层有暖平流,骨强偏南风急流伸向形成区,同时在其东北方向有一支高空西风急流相耦合;低层的辐合、整层凝结潜热的释放、垂直运动的增强、高层的辐散引起的正反馈机制是MCS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7.
抽水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最近几十年来用于模拟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按照水流模型和土体变形模型的结合方法将地面沉降模型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由水流模型获得各土层的水头变化、再根据水头变化计算土层变形的两步模型;仅考虑垂直方向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相互作用,而水平方向只考虑渗流、不考虑变形的部分耦合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土体变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完全耦合模型。论述了每种类型模型的主要特点、代表性模型及其不足之处,并指出三维渗流和变形的耦合分析是地面沉降模型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作为检验模型合理性和适用性的手段,还应加强地面沉降的室内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108.
Internet的飞速发展,改变了GIS数据组织、管理、传输和访问的方式.WebGIS使得用户可以从Internet的任意节点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并进行查询、分析、输出等.文中从应用角度,提出了一种WebGIS的设计构想,它涵盖了GIS数据的组织、管理、查询和GIS用户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其中的大部分功能已编程实现.  相似文献   
109.
近圆轨道遥感卫星星下点轨迹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遥感卫星轨道的特点,提出了计算近圆轨道卫星星下点轨迹的算法,并对其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这种算法是快捷和有效的,能够满足卫星规划阶段对轨道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