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92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区系共计种子植物32科40属,蕨类植物8科11属。分析其中的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并与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在科级水平,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区系以泛热带科占优势,为37.5%;热带-亚热带科占6.25%;而亚热带-温带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达到31.25%。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泛热带科高达48.07%,热带-亚热带科的比例也达到18.88%,而亚热带-温带科仅占15.88%。显然,长昌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的组成亚热带性质较强。(2)在属级水平,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区系泛热带属占7.5%;热带-亚热带属占17.5%;而亚热带-温带属多达67.5%。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泛热带属高达23.9%,热带-亚热带属更是高达57.5%,而亚热带-温带属仅占13.7%。对比表明,长昌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明显以亚热带-温带性质为主,甚至出现了很多现今生活在较高海拔的山地植物,如冷杉(Abies)和铁杉(Tsuga)等。科属组成的分析表明,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的气温比现代要低,其周缘地带很可能分布有较高的山地。  相似文献   
592.
库姆塔格沙漠梭梭沟区域(92°E)的风积地貌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005年9月,对库姆塔格沙漠的梭梭沟区域(39°37'8"~40°25'02"N,92°12'59"~92°46'27"E)进行南北穿越,同时参考卫星照片和地形图,实地调查了库姆塔格沙漠的区域地貌形态.在纬向上,梭梭沟的沟头和沟尾分布有线形沙垄;沟谷区是沙垄相对高度最大的区域,也是沙丘类型最复杂的区域,复合型沙垄和综合型沙垄坐落在沟两侧的阶地上,沙丘类型有新月形沙丘链、金字塔型沙丘和波状线形沙垄,3条或4条小沙垄(链)组合成大沙垄,相对最大垄高为131 m."羽毛状沙丘"分布在梭梭沟以北为冲洪积平原上,沙漠的北缘分布新月形沙丘,最高达26 m.在经向上,40%的相对应样点的风沙地貌类型不同.地貌差异性较大的区域分布在梭梭沟的形状变化较大的区域.梭梭沟的形状变化,影响其两岸的沙丘形态.流水构筑了库姆塔格沙漠的下伏地貌,风沙地貌的分布受流水地貌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593.
选取海南岛目前风沙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昌江县西部的昌化地区和海南西部最干旱的地方——东方市八所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30年代1:50000、50年代1:25000和70年代1:500003个时期的地形图,以及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图,解译了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此为基础资料,并参考了有关文献,对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近8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近80年来,水田和建筑用地一直呈增加趋势;荒草地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变化很小,以后持续减少;风沙化土地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征,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林地、旱地表现为由多到少再到多的变化过程,其中林地是20世纪50年代最少,而旱地是20世纪70年代最少;防护林地从无到有到大面积增加.20世纪30—0年代是西部沿海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时期.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基础条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则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一直通过正反2个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4.
频率空间域地震波数值模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同时模拟多源的波传播、每个频率之间独立并行地计算、计算频带选择灵活、不存在累计误差、容易模拟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但是该方法的最大瓶颈是对于计算机内存的巨大需求.我们使用压缩存储系数矩阵的方法,极大地减少了计算机内存的需求量.同时为了减少短筹分算子的数值频散,引用了频率空间域25点弹性波波动方程的差分格式,并使用了最小二乘意义下求出的优化差分系数.为了克服边界反射,采用了最佳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数值模拟试验证明:用压缩存储系数矩阵及优化差分系数的频率空间域25点差分格式进行弹性波正演模拟,可以减少数值频散,提高计算精度.使用较大的网格间距,降低计算机内存需求,并保持较高的计算效率.该正演方法为后续弹性波偏移和弹性参数反演提供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95.
一、引言 地名(toponymy),是专名(propernames)中的一大类。《语言学与语言学辞典》对专名的解释为:“单个人、地方或事物的名称,它与表示物体或概念的总和的普通名词相对”。也就是说,专名包括人名、地名和其它事物名称三大类。  相似文献   
596.
选取海南岛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1959年和2008年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海南岛红树林种类、群落和面积的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50年内,三地的红树植物相对灭绝种类比例小,只有三亚河种类变化较大,从26种减少为20种(另有2个引入种),东寨港和青梅港则分别仅减少1种。从群落类型面积变化分析可知,50年来三地主要群落的损失率均在41﹪以上,所毁灭的群落以近岸的内缘种为优势的群落为主,主要是海莲,尖瓣海莲,木榄群落和角果木群落等,并存在单优种群落向多种混合的多优种群落的演替,种群濒危,矮化和面积碎化现象突出。50年来三地红树林总面积也大为减小,东寨港和青梅港减少53﹪左右,而三亚河则减少92﹪。近50年来红树林的变化与环境关系表明,自然环境要素梯度变化形成了红树林群落空间分布和群落垂直分层的分异性。而社会(生产)环境要素的发展过程不但改变了红树林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还影响群落种群和外貌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597.
腾冲火山和地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志杰 《地质论评》1999,45(7):934-939
腾冲县境面积约5700 km2,晚新生代喷出的火山岩约50 km3,占 据面积约1100 km2。以早更新世喷出的中—酸性熔岩规模最大,全新世火山活动已呈强弩之末。但是,晚新生代的地热活动无疑构成腾冲县境强烈地热活动的地质背景。县境共有58个水热活动区,温度高于45℃的热泉区占24个,其中还有3个沸泉群。热海地热田排放氯\|重碳酸\|钠型水,热储温度可望达到270℃,其岩浆热源埋藏深度约7 km,是最有开发前景的一个高温地热田  相似文献   
598.
海南省东部地区在沙漠化监测上呈现两大难点:一是海滩沙地与沙漠化土地在影像上呈现近乎相同的光谱特征,基于传统的遥感影像光谱分类方法无法得到实际的沙漠化面积;二是该地区属于热带沿海地区,常规的监测指标体系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必须寻求其他的手段来进行沙漠化程度的分级。基于不同沙地类型在地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本文提出将地质统计学纹理方法应用到沙漠化监测中,通过变异函数纹理来加大各种不同类别沙地间的区别,提高样本选择的分离度。结果表明,运用变异函数纹理结合光谱波段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界定海滩沙地和沙漠化土地的不同等级,依据分类结果计算得到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与统计数据吻合较好,总精度达到92.4%,证明了地质统计学纹理在实现该地区遥感沙漠化监测方面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沙漠化监测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9.
辽宁浦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浦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区现今应力状态,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计在探洞内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共布设5个地应力测点,每个测点都进行了多次测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5个测点测量结果进行分别计算和综合计算。测量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方向为N79°W,应力量值为7.1MPa;各测点不同测段测量结果有一定偏差,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部位岩体构造条件所致,随着测量次数增多,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还是比较明显的。最后根据实测结果对电站枢纽区现今应力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0.
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被滴灌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滴灌技术对民勤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梭梭、白刺进行灌溉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条件下,退化植被梭梭、白刺生长良好,可使梭梭新稍增长1.3~1.5倍,新梢数目增多1.1~1.2倍,新梢生物量增加1.5~1.8倍;使白刺冠幅增大1.9~2.8倍,叶片数增多1.6~2.2倍,叶生物量增大2.8~6.5倍。(2)滴灌植物梭梭、白刺光合生理作用强。相对免灌对照,梭梭在100 m3.hm-2和15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CO2)提高1.30 μmol.m-2.s-1和3.42 μmol.m-2.s-1,白刺在200 m3.hm-2和3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提高0.76 μmol.m-2.s-1和1.35 μmol.m-2.s-1,滴灌植被光合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3)灌溉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在0~250 cm土壤层次内,梭梭林地水分为3\^07%~3\^34%,相对对照林地提高了1.0~1.3百分点;白刺林地水分为2.76%~4.43%,相对对照提高了0.7~2.3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