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3—14日山东大范围暴雪、局地大暴雪(简称“12·14”暴雪)极端性的特征和成因,并与2021年11月7日山东极端暴雪过程(简称“11·7”暴雪)对比分析了降雪量和雪水比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典型的暖平流型天气形势是产生极端暴雪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和风速辐合区在鲁西北叠加,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异常偏强,降水强度不仅与低空急流的强度有关,而且与其厚度有关。当3.0 km高度保持低空急流的强度时,10 m·s-1风速到达的高度越低,降雪强度越大。(3)700 hPa比湿超过4 g·kg-1、850 hPa比湿超过3 g·kg-1的持续时间均长达10 h以上,为极端暴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比湿和比湿平流远远高于“12·14”暴雪过程,是“11·7”过程最大累计降雪量大于“12·14”过程的原因之一。(4)“12·14”暴雪过程垂直运动旺盛,最大上升速度位于不稳定层顶的前沿,处于-20~-10 ℃层,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生长,降雪效率高。对流层整层温度低于0 ℃,雪花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雪水比高,积雪深度大。“11·7”暴雪过程初期最大上升运动中心高度低,形成更多柱状冰晶,经过暖层时融化,雪水比低,积雪深度小于“12·14”暴雪过程。  相似文献   
162.
基于SWAT模型的晋江西溪流域径流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综合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土壤粒径的线性变换、土地利用编码的转换等方法以及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HRU)的适当划分,对闽东南沿海西溪流域1970~1975年的年、月径流进行模拟,以月径流模拟的效率系数、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3个指标为标准,对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率定,并对1976~1979年的月径流进行验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晋江西溪流域的径流模拟,且精度较高,尤其是降水量大,产流量多的月份模拟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3.
通过对云南漾濞MS6.4级地震影响区范围内房屋震害调查发现,区域内土木结构房屋破坏较其他结构严重,主要分为"穿斗式"和"墙抬梁式"两种类型,两者在地震中的破坏虽有相同,但也各有特点.文章从两种类型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比较明显的主体架构、屋顶、墙体和地基部位进行震害特点分析,结合调查情况发现造成房屋受损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房屋自...  相似文献   
164.
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是测度其管护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的重要手段。论文从人地耦合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不同阶段对应的目标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有效管理理论、景观可持续理论和社会—生态网络理论在指导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中的作用。依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层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现状,并提出了提升社区治理在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向兼顾人类福祉提升的评估、探究管理工作对自然保护地有效性的作用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监测网络与数据平台建设等未来研究趋势,从而完善人地耦合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路径,以期改善自然保护地有效性评估的时效性、全面性与合理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5.
西南地区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董谢琼  段旭 《气象科学》1998,18(3):239-247
本文利用云,贵,川(包括重庆市)76个基本站1951-1995年降水资源,通过-0系列计算分析,得出西南地区降水的气候学特征和近40多年来的变化趋势特点如下;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受地影响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局地差异大,年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率多在10-20%之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雨量最少,夏季最多,大部分地区秋雨多于春雨,各季降水量的相对变率都比年降水量的大,冬季最  相似文献   
166.
盆地模拟水动力油气二次运移隐式多重网格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高效率求解油气二次运移的方法,以水动力为油气运移模型,采用多重网格加速方法.典型油气二次运移的计算表明:该多重网格加速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求解油气二次运移的偏微分方程速度,其计算工作量为O(N)(N为网格节点数),解的收敛速度与网格尺度无关,当网格密度增加时,仍能保证偏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本文在数值模拟之后,对东营凹陷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其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重网格方法对油气运移的计算有良好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7.
基于CMIP6的16个全球模式试验数据,多模式集合预估了《巴黎协定》1.5°C/2°C温升目标下“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陆域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与观测相比较,多模式集合能够比较准确地刻画“一带一路”主要陆域1995~2014年气温和降水的空间结构特征。在SSP2-4.5、SSP3-7.0和SSP5-8.5三种不同路径情景下,相对于工业革命前(1850~1900年),全球升温1.5°C与2°C分别将发生在2020年代中后期与2040年左右。全球1.5°C与2°C温升目标下,预计“一带一路”陆域平均的气温分别显著升高1.84°C和2.43°C,两者相差0.59°C,模式间标准差分别为0.18°C和0.21°C;区域平均的降水分别显著增加20.14 mm/a和30.02 mm/a,相差9.88 mm/a,模式间标准差分别为10.79 mm/a和13.72 mm/a。两种温升目标下,“一带一路”主要陆域气温空间上均表现为一致性显著增暖,高纬度的增温幅度普遍比低纬度大;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地中海与黑海地区、中国南部至中南半岛地区减少,其他地区的降水普遍增加。P-E指数表征的干旱化未来在欧洲地区、中国南部至中南半岛地区、南亚印度东部地区、东南亚和赤道非洲中部地区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8.
利用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以及春玉米生育期数据, 对1980—2020年春玉米播种期、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和全育期的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斜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玉米全育期生长度日呈上升趋势, 各生育期生长度日空间分布差异不太显著, 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 高值主要分布在浑南区和苏家屯区, 低值分布在康平县和法库县。春玉米全育期高温度日呈递增趋势, 除康平县在成熟期高温度日呈减少趋势, 其他各地生育期高温度日均呈增加趋势, 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不断递增。沈阳地区在近40 a春玉米全生育期均呈降低趋势, 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在苗期各地降水均呈增加趋势, 其他时期均以减少趋势为主。沈阳地区春玉米全育期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此种趋势增大了该地区极端高温和气象干旱风险。  相似文献   
169.
近10年来,全球海洋石油勘探领域已从水深300 m的浅海区扩展到3 000 m的深海区;但是,由于海况条件及技术方法的限制和投资的风险,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能够开采这些深水区的油气资源。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飙升,加快我国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成  相似文献   
170.
俞旭 《海洋科学》1979,3(3):63-64
海洋锰矿床是当前海洋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项目,又是海洋地质学、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的广阔领域。根据统计:到1976年为止,有关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已达1500余篇,其中价值较大的早期文献有200余篇,近期300余篇。就1965年以来的几次有关洋底锰结核的国际会议而言,也已积累了卷帙繁浩的资料。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一本系统的专著问世。1977年由世界各国二十四位知名学者共同撰写、新西兰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