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528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6篇
  1978年   7篇
  1974年   14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9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利用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1月31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起伏地形上高大沙垄高点和低点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大气压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沙漠起伏地形上秋冬季的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高大沙垄造成的地形起伏,使得沙垄高点和沙垄低点气温、比湿和风速日变化差异明显。沙垄高点和沙垄低点气温差异主要体现在夜间,与沙漠腹地夜间存在逆温现象有关,表现出沙垄高点气温明显高于沙垄低点,观测期气温差异平均值为6.6 ℃。沙垄低点气温日较差高于沙垄高点。2018年10、11、12月,气温随高度变化出现逆温现象与沙垄高点气温高于沙垄低点气温在时间上相互对应。两个站点比湿较小,平均比湿分别为0.68 g·kg-1和0.99 g·kg-1。比湿日变化趋势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与大气稳定度增加、冬季水汽增多及夜间逆湿现象逐渐显著相关。地形位置较高的沙垄高点风速比沙垄低点大,风速差异主要体现在夜间。2018年11月2、14、15、20日和2019年1月30日,沙垄高点风速维持在1.9~4.6 m·s-1,平均3.2 m·s-1,沙垄低点风速维持在0.8~4\^5 m·s-1,平均2.5 m·s-1。  相似文献   
932.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拉雅山山脊南的帕里到康马南的萨马达共中15点(CMP)叠加剖面上表现出如下特点:①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②上部地壳的反射,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③下地壳的反射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④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了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⑤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s、38s、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均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933.
东营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浊积扇和油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的分析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表现为断槽、断脊组合;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3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断层倾角规律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层几何学特征对浊积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平面上,弧中位置浊积扇最发育,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垂向上,倾滑段下部发育远岸浊积扇,中上部发育滑塌浊积岩,形成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断层对油藏的控制表现为:控制储层展布、改善储层物性、沟通油源和形成生长背斜及断鼻油气藏.  相似文献   
934.
制图者进行图例设计时已形成一种"设计图示符号,按顺序摆放"的固化思维方式,然而用图者期望:图例能够传达更多信息,帮助理解地图内容,图例要素间的关系能够直观表达,图例美观、易于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图例设计的新模式,即利用可视化方法对图例进行表达及为图例添加动态交互功能。图例可视化能够利用读图者眼睛的感知能力加强对图例要素的认知理解,提高读图效率。而交互图例能够优化用户体验,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文中针对图例的特征提出图例可视化策略和3种交互图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35.
呼图壁地震前巴伦台分量钻孔应变出现显著压性短临异常变化,排除仪器、气象及环境等干扰因素,认为该异常可能为地震前兆异常。利用超限率和S变换时频分析方法提取该异常,结果显示,信号集中在1 440~10 min频段,NS分量最大信号强度为185×10-10,EW分量最大信号强度为140×10-10。探讨此类异常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36.
为了重构或恢复存在严重干扰或数据缺失的台站观测数据,本文基于周边已有台站的高质量观测数据采用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重构地磁日变数据.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地磁场分量的绝对残差均值均低于0.1 nT.试验统计数据及重构结果残差曲线的对比分析表明,地磁日变重构精度与地磁活动性和待重构信号的时变剧烈程...  相似文献   
937.
通过实况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广西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飑线内中尺度涡旋MVs(Mesoscale Vortices,MVs)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旋对,其生成主要是散度项造成,中间相对弱的反气旋涡旋是涡线拱起产生的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引起。通过计算正负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从而量化了涡旋对对地面大风的贡献。结果发现,本次过程中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在地面大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40%~50%。当去除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时,地面大风的强度减弱,位置偏移。由三维流线可以看出后向入流的下沉是产生地面大风的另一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浮力加速度和动力加速度进行诊断发现,后向入流的下沉主要是由于负的浮力加速度引起,水平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是负浮力加速度产生的主要因子,但在风速突然加强时,动力加速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8.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随机挖土壤剖面11个,依照土壤发生层分层取样,同时观察其颜色、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大小及植物根系的分布等生态特征,以此来鉴别土壤质地、土壤发育状况,并测定土壤中的盐分和养分。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共4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并分别在灌水前及灌水后不同日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含盐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0.80%,全N、全P含量较少,全K含量较高,速效N、速效P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5~1.62 g/cm3和1.36~1.50 g/cm3之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普遍都有所提高,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灌水前增加了59.31%,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灌水前增加了37.74%、27.29%和6.36%。  相似文献   
939.
识别碳排放区域异质性对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湖北省县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7年间,湖北省碳排放总体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高达4.74%;各县域碳排放变化波动性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整体呈“中低波动居多,高波动较少”的趋势;各县域碳排放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明显,整体以中强持续性特征为主,比例达70%,分布相对较广,其中强持续性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内;各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布聚集效应显著,呈以武汉为核心向周围不断辐射的圈层格局。  相似文献   
940.
对2015—2021年中国88个地磁台站的秒采样数据进行了垂直强度极化计算,通过梳理高值异常与后续强震的时空关系,系统总结了极化值的计算方法和异常判别准则,建立了可量化的预测指标。极化值高于2倍均方差的台站超过20%且持续3 d及以上则判定为异常。异常区为归一置零极化值大于0.2的区域,发震优势时间为6个月内,地震强度与异常区面积呈正相关。根据上述异常判别标准分析提取了16组异常、 32个异常区。对报对、虚报和漏报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R值为0.53,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R0=0.234)。2021年玛多M7.4地震前16 d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超过20%的台站异常持续3 d,异常面积14.1×104 km2,符合指标体系中的异常标准,可以确定为震前极化异常。研究表明,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地震预测意义,捕捉到大震前的极化异常,可以为后续开展震情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