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872篇
海洋学   232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6篇
  1963年   7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5月、9月和1988年1月调查了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和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溶解无机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3—4.4ng/dm~3,溶解总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5—40ng/dm~3,浮游植物含量变化范围为1.1—25ng/g(湿重)。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中汞含量和分布规律与浮游植物的盛衰和陆地迳流有关。有机汞和COD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溶解无机汞含量随叶绿素a含量增加呈指数下降,表明浮游植物对汞的富集及其在海水中形态的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2.
对胶州湾水体、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锡的测定、形式、生物累积等进行研究。不同季节(1987年和1988年)的水体、浮游植物和沉积物测定表明:1.水体总还原无机锡和总锡含量分别为4.2~38.8ng/dm~3,65.6~209ng/dm~3;浮游植物总锡含量为22.4~414mg/kg(干重);沉积物总锡含量为0.015~0.98mg/kg(干重),且在胶州湾港口区测得水体总锡的最大值209ng/dm~3。以上结果与目前世界其它海域、河口类似。2.有些区域有机锡含量已达到或超过某些生物的致毒阈值(对双壳类,其TBT≤0.1μg/dm~3)从而引起水质恶化。3.水体总锡含量与悬浮颗粒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对锡的生物富集因子高达10~5,说明无机或有机颗粒及生物体在水体锡的循环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3.
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相似文献   
834.
滑坡堵江是滑坡诱发的次生灾害之一,常导致堰塞湖、洪水等次生的灾害链,其根本原因在于滑坡与河流的空间区域小于滑坡运动的距离。如果滑坡的运动未受河流的显著阻止,滑坡的水平运动距离主要受控于滑坡的诱发机制、滑坡体积和滑坡的垂直运动距离。因此,根据未受河流明显阻止的地震和降雨滑坡的水平运动距离与滑坡体积和垂直运动距离的相关性以及预测模型,可对滑坡堵江的危险性进行判别。由此,根据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和汶川地震诱发的无明显受阻的滑坡数据,在分析了滑坡等效摩擦系数与体积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地震和降雨滑坡水平运动距离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体积等级滑坡水平运动距离的预测分布图上,地震和降雨诱发的堵江滑坡都明显的偏离其对应的体积曲线,根据建立的经验关系可对滑坡堵江的危险性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835.
锺嘉猷 《地质科学》1974,9(2):161-170
地壳表面的许多构造轮廓均与基底断裂(即深大断裂)的破裂程度和其所切成块体的形状有直接联系。对导致构造体系形成的动力,早在1926年,李四光教授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在这以后,张文佑同志对于基底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对于盖层构造的控制也先后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836.
石山金矿钻探施工存在一个突出的技术难题,就是取心困难,达不到地质要求。过去在该区使用大口径钻进,平均采取率不足61%;80年底,我队一机台在该区采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施工的ZK1孔,孔深95.39米,90%工作量采取率低于规程要求,30余米无岩心,平均采取率31.9%,矿心采取率28%,地质不能利用。事故停待多,纯钻利用率仅14.1%,施工周期一个半月。1981年6月,我分队三号机在该区进行普查钻探。地质设计了四个85°斜孔,共700米工作量。要求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不得有岩心为零的回次;矿  相似文献   
837.
新疆独山子GPS形变测量与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5 年5 月2 日独山子南发生MS5.8 地震后,对独山子南部山区开展了GPS测量,自1995~1997 年共进行3 次复测。独山子GPS网共布设测点13 个,跨附近的一些活动构造断裂。所有观测量用随机软件进行了平差处理,最大相对误差为2.4×10- 7。独山子地区的活动断层总的活动特点是以逆断或逆掩方式为主,主断层面多朝南倾或近直立,四条主要断裂在两年来的活动速率为0.4~5m m /a。  相似文献   
838.
非一 《地质科学》2001,36(2):256
 谢鸣谦教授的《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以下简称《拼贴》)从板块观点对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大地构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出的“微板块”与“拼贴”两词是讨论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从书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看,作者并不唯板块是从。论述板块,但不拘泥于板块,反映出他对唯学说论的超越。岩石圈演化是客观存在,人们立足于局限的时间和空间试图去探知久远的岩石圈演化,不可能轻易得出结论;岩石圈演化的复杂性,决定它不可能成为某一学派绝对认识的试验场。这可能是作者必须拓宽视野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故《拼贴》一书熔断块构造、槽台学说和板块理论于一炉。  相似文献   
839.
超压盆地幕式排烃作用是盆地流体研究中热点问题,而源岩内排烃生长断层的报道很少.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凹陷中央主力烃源岩青山口组发育排烃生长断层,这些浅层生长断层形成于嫩江组末期至明水组末期.这种排烃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是幕式排烃过程中由于"泵压效应"使含烃流体从源岩向储集层注入的结果.当源岩过剩压力达到源岩破裂极限时,源岩发生断裂或使原有断层再次开启增长,含烃流体发生向下或向上部储层的排烃作用,随着烃类的排出,过剩压力不断减小,排烃过程趋于停止伴随超压流体释放,研究区呈现向下排烃、向上排烃和上下双向排烃3种样式,由于这一排烃过程是多次出现的,随着多次反复的排烃,排烃断层的断距也不断增长,导致排烃期与断层断距增长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成果为超压封存箱上下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40.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地球环境急剧变化。广西作为中国南方泥盆纪沉积最为发育的地区,对该事件具有良好的记录。从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发育的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细颗粒陆源碎屑岩序列的岩相、沉积微相及生物化石入手,厘定研究区内弗拉阶-法门阶界线,揭示研究区内与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而探讨当时的海平面变化情况。综合剖面重点层位的化石类型及岩石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内弗拉阶-法门阶界线限定在剖面第49~50层界线处,并认为研究区在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发生了2次紧邻的阶跃型海平面上升和阶跃型海平面下降过程,与全球多区域海平面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