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5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在介绍芦山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发震构造环境基础上,利用区域内172个震源机制解资料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特别对龙门山应力区内各类应力数据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应力区目前处于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中;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在横向上从巴颜喀拉块体的北东—南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华南块体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区域最大主应力在纵向上从柴达木—秦岭块体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到龙门山块体的近东西向,再到川滇块体的北西—南东向,亦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应力方向在不同块体间的转变,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块体在进行南东向水平运动挤压龙门山地块时,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导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表现为明显的地壳缩短和山体隆升。  相似文献   
92.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似文献   
93.
隐伏和出露地表断层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强震地震学研究方面国内外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隐伏断层和出露地表断层在地震发生时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近几十年全球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地表运动参数的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由隐伏断层所造成的近断层地表运动强度(速度、加速度)大于出露地表断层所产生的地表运动强度,虽然发生在出露地表断层的地震往往可造成较大的近断层地表位移,但是当地震矩震级(MW)达到 7.5 级以上的时候,近断层地表加速度和速度在近源区却出现了饱和现象。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建议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以及近断层地表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
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复杂,发生在长宁背斜轴部的长宁MS6.0地震及其后续中强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相距仅十几公里的南部向斜区内的中强震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仅仅是由于发震断层构造不同所造成的,还是孕育地震的应力场本身也存在局部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通过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修正小震定位和波速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获取了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精细结构,并据此分析了其与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力学一致性.研究发现,长宁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轴在整个区域内基本都处于近水平状态,其方位虽由北向南发生了一定角度的顺时针旋转,但也基本保持为近东西向;相比之下,应力类型在长宁背斜轴部和南部向斜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为逆冲型,而后者为走滑型.同时,这两个局部区域的应力场与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高,但与非对应区域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的吻合度较低,甚至在力学上是相抵触的,表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改变是长宁地区复杂地震活动的必要力学基础.通过岩石力学估算,本文认为岩石泊松比的横向差异很可能是造成这种应力场局部改变的主要成因.此外,本文还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长宁背斜轴部在6~9 km深度内存在基底断层,而正是这种基底断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错动导致了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现有6大类主要地应力基础数据资料——震源机制解、水压致裂、钻孔崩落、应力解除、断层滑动和连续应力应变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建成了便于更新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介绍了数据库的结构及其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其中震源机制解和水压致裂采用双数据表结构设计,丰富了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以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平台,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地应力数据的地图显示。以此为基础,系统提供了包括可视化地图查询和条件查询在内的多种数据库查询方式,实现了空间图形数据与文本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另外,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还提供了地应力研究成果查询、应力方向大小统计分析、专题图及其它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96.
张超  谢富仁  张世民 《地震学报》2001,23(2):125-135
参照并综合应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实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涉及多种环境因素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构造运动能量指标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壳纵向结构、断层产状、岩性条件、地壳应力状态、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等.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断裂的剪切破裂能随深度增加通常呈现先上升,在某一深度上达到峰值后逐渐衰减的形态.在诸多因素中,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对能量指标的影响相对显著.高孔隙压力和地温环境可导致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降低、峰值和铃腰值所在的深度下移.这种效应限制了强震事件,而适于中小地震活动或低能量释放的断层活动,其震源深度分布的下限较低.反之,低孔隙压力和低地温环境使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加大、形态变陡,其结果利于高强度、高能量积累的闭锁段的形成.如果这两种段落在断裂带上相邻,则可能促进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能量积累程度高而邻区锁定强度低的孕震环境.红河断裂北西段温泉密度和热储温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频度、强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与模型结果基本相符,从而为模型的主要推论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7.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究区两个不同应力分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依据断层滑动与震源机制解两类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初步给出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延矾盆地区域(B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型,表明该区受控于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以正断型为主,表明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受近NNW-SSE向拉张的局部构造作用相对于延矾盆地更为显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分布反映了京西北盆岭构造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98.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2001,17(3):280-288
通过对华北地区1963~1998年间126个地震(Ms≥4.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①中等主应力σ2基本上是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都接近水平,σ1、σ3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68°(北东东向);③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方位角保持68°不变,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方位角变为87°(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99.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强震复发概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庆  谢富仁  王峰 《地震地质》2007,29(4):776-786
基于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特别是对活动断裂(带)上的古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以西山断裂为例,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2种模式。概率模型的建立包括2个层次上的内容:分析断裂上的古地震和历史强震目录(1863—2006年)以获得地表破裂型地震(MS≥6.7)的平均复发间隔;分析活动断裂所在潜在震源区的现代地震目录(1970—2006年,MS=2.0~5.0)以确定中等以上地震(MS≥5.0)的平均复发间隔;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各级地震的复发概率。计算结果表明,西山断裂地表破裂型地震的100a发震概率为4.0%,50a发震概率为3.6%。另外根据古地震资料、断裂规模和倾向滑动速率获得的西山断裂(带)的最大发震能力为7.5级。该研究综合应用了本地区的最新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描述了断裂上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该研究方法适合于地震地质资料较难完整获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0.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根据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研究结果(谢富仁等,2004),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山一松潘应力区,该地区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一南东东.对于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国内外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