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03篇 |
地质学 | 25篇 |
综合类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安多北断裂是青藏高原中部安多—错那盆地的北边界断裂(图1)。安多—错那盆地是青藏高原中部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北端的一个断陷盆地,盆地的北缘和南东缘分别为安多北断裂、安多南断裂和错那东断裂,这些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安多北断裂和安多南断裂控制形成安多盆地,错那断裂控制形成错那盆地。安多盆地总体呈NNE走向,长约80km,南北宽约6~15km,盆地面的海拔高程为4580~4700m,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以前的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在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的主体部分,如对念青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构造环境青藏高原北东缘包括柴达木盆地以北,阿尔金山以东,龙首山以南,牛首山、罗山以西广大区域,其周边为区域性大断裂所围限,祁连山是这一区域内的主体构造单元。与这一地区相邻的东侧、西侧和北侧都是早已固结并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陆块(华北地块、新疆地块),在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在外围起限制作用;本区西南是亚洲乃至全球新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青藏块体。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N或NE方向强大的推挤作用,是影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2,他引:37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1)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或中更新世以来是持续稳定的;(2)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3)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北到南呈规则转动的趋势.在北部松潘、龙门山地区为NEE-SWW 方向,到中部川西地区转为近 E-W 方向,再到云南地区转为 NNW-SSE 或近 N-S 方向;(4)区域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5)地壳深部与浅部应力状态在主方向和应力结构类型上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构造应力张量分期研究的结果还初步表明,在第四纪早期,西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侧压作用.受此侧压的影响,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北东-近东西方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The tectono-physical background and dynamic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ve long been studied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y seismologists both in domestic and abroad. Many controlling factors include the crust structure, lithological environment, tectonic conditions, the stress state, heat flow distribution and hydrodynamic effects at depth, etc. Some of the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researching and recogni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与各活动地块、南北地震带实测应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深度范围0~4000 m,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活动地块与南北地震带各段等研究区.本文采用等深度段分组归纳的方法解决了实测地应力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的不均匀问题,给出了中国大陆与各研究区地壳浅层测量深度范围内应力量值、方位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2)中国大陆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为: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8,D=465 m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的转换深度,Kav=1;(3)中国大陆水平差应力在地表为3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5.8 MPa/km的梯度增大;(4)在测量深度范围内,中国大陆各研究区最大水平应力中间值(深度为2000 m时的统计回归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青藏地块63.6 MPa、南北带北段57.3 MPa、华南地块51.4 MPa、华北地块50.5 MPa、南北带中段47.9 MPa、西域地块47.5 MPa、南北带南段45.4 MPa、东北地块44.8 MPa,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强度总体特征的主要来源;(5)与其他研究区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6)最大水平应力方向的总体特征,基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布,由西向东,从近N-S方向逐步顺时针旋转至NNE-SSW、NE-SW、NEE-SWW、NW-SE方向,与深部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合理筛选出地理空间范围为21°N—40°N,73°N —110°N的近2000条数据,深度范围0~2 km.通过将研究区内实测地应力扣除重力影响,并考虑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分析构造应力场的作用.重力影响的扣除采用海姆假说与金尼克假说两种模式估算其下限与上限,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周缘及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上构造应力和构造差应力随深度分布的特征和量值范围.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最大水平应力σH、最小水平应力σ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σH=22.115D+5.761、σh= 14.893D+3.269;最大水平构造应力σT、最小水平构造应力σt的量值估算范围分别为4.609 < σT < 15.522D+4.609、3.121 < σt < 6.366D+3.121(D >0);构造差应力σT-σt=7.222D+2.492,地表值(D=0 km)为2.5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7.2 MPa·km-1的梯度增大;(2)在测量深度范围内,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研究区σT、σt、σT-σt随埋深均呈线性增大;D=1 km时,各地块σ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30.1 MPa,最小为17.6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南北带南段;D=1 km时,各地块σT-σ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15.8 MPa,最小为8.9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和南北带南段.总体表现为青藏地块强、南北带较弱的基本特征.(3)与南北带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川滇南部GPS站点速度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和有限单元中形函数(拉格朗日差值函数)求导原则,计算了川滇南部主应变速率.在此基础上,引入Kostrov地震矩率计算方法,由主应变速率求得了研究区的地震矩率,进而借助于Ward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地震(MSge;6.5)平均复发间隔.计算结果表明,川滇南部不同震级档地震复发间隔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展布基本吻合;地震复发间隔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地震活动水平和滑动速率较高的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西南段、红河断裂西北段.所得的结果与利用历史地震资料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于历史地震资料缺乏或不完整地区和活动断层定量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Kunming basin is a Cenozoic faulted basin under the control of mainly SN-trending active faults. In and around the basin, there are a total of eight major active faults.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and fault slip observation show that the SN- and NE-trending active faults are mostly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while the NW-trending faults are mostly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Using stress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with 706 active fault striation data at 22 measurement sites, we determined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and around Kunming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NNW-SSE compression, ENE-WSW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s.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ess (σ1) is oriented 335o~2o, with an average dip angle of 21°; the minimum (σ3) is oriented 44o~93o, with an average dip angle of 14°, and the intermediate (σ2) has a high, or nearly vertical, dip angle. The inversion result from fault slip dat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