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39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发生后,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相邻且近平行状分布的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以下简称"库-玛-荷断裂")截至2021年6月1日共发生5次Ms≥3.0的余震事件。本文分别计算了该断裂上震级较大的4次余震事件震源机制解,并对玛多Ms7.4级地震进行了静态库伦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分析。结果显示:库-玛-荷断裂占主导地位的左旋走滑运动并没有简单延伸贯通,断裂带各段枢纽处应力分布错综复杂,断裂总体受到来自玛多震中方向的应力扰动。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库-玛-荷断裂上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事件可视为该断裂带的应力释放过程。虽然玛曲-玛沁段最后一次大地震离逝时间已经超出或接近其复发周期,但在该断裂整体应力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的前提下,大地震复发周期是否发生改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 h内的余震序列得...  相似文献   
24.
以平凉井下地电观测装置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地电阻率观测装置布设与金属管线类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于测线方向的金属管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明显小于平行于测线方向的影响,最有效的抑制方法是增大金属管线的避让距离。(2)金属管线位于布极中心区域时,加深电极埋深并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干扰;对于金属管线垂直于测线方向的情况效果是显著的,但对于平行于测线方向的情况效果并不理想。(3)金属管线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是相对复杂的,它与装置系统(观测极距、电极埋深)、分层介质电性结构、金属管线自身的属性(电导率、横截面积、长度、距离)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方法可以快速判定资料异常变化的性质,对异常跟踪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可以为新建井下地电观测装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台站的观测效能。  相似文献   
25.
电塔这一类具有能源供给能力的构筑物是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的灾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受其周围的建筑物和裸露的岩体、河床等地物的影响,导致对它识别的精度不高。为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空间特征的推理方法,能高精度识别电塔。文章以甘肃省西北部荒漠中的风力发电基地为例,电塔在其中占了大多数。经过实验计算,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8.96%,较传统方法的识别率提高了14.66%。此外,为了评价该方法的效果,提出误距风险这一评价指数来确定识别结果与实际地物之间的偏移量。经过计算,该方法在低风险的几率达到了94.21%,能够为灾后的电塔受灾情况及灾害评估提供基础的数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6.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7.
选取广西、广东和湖南区域测震台网中的14个宽频带数字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_S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340°,倾角19°,滑动角-18°;节面Ⅱ,走向82°,倾角76.5°,滑动角137.6°,矩震级为M_w4.9,最优深度解为9.2 km,与CENC结果基本一致。从宽频带地震记录波形上寻找Pn和s Pn震相并且利用其震相到时差测定震源深度为10.1 km,与CAP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甘肃华亭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由于华亭地区拥有大型煤矿,因此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除了常规的天然地震还有采矿引发的非天然地震.本文为了将两类地震事件进行准确区分,采用无监督、有监督到半监督分类方法,分析应用于甘肃华亭地震事件分类中.本文一共选取(34.8~35.7°N,106.1~107.1°E)范围内305个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使用速度地震图的复杂度(C)和S/P波振幅比两个时变参数作为分类器,经过我们的训练分析,GMM、K均值、线性判别函数(LDA)、二次判别函数(QDA)、标签传播模型(Label Spreading)和自训练模型(Self Training)的最高总精度分别为87.87%、86.23%、92.16%、94.12%、96.73%、96.7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讨论了无监督和有监督模型对天然地震和矿震的分类性能,六种方法对地震事件的分类都有不错的效果,其中半监督(Self Training)方法比其他方法有更好的改进.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标签信息可用的无监督聚类算法,尤其是GMM方法具有与判别分析的监督方法接近的判别能力,而仅需要标注少量事件的半监督学习在本文的...  相似文献   
29.
<正>1研究背景早在1908年,Van Bemmelen就报道了伦敦和巴黎两地地磁台在磁暴急始期间垂直分量出现反相位变化的现象,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与研究的深入,陆续在日本中部、德国北部、中国甘肃中部等地区发现了地磁变化异常。根据磁变周期范围及异常特点推断,引起地磁异常变化的电导率异常区通常位于地壳和上地幔(徐文耀等,1978)。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结果均表明:地震发生前,发震构造及区域的地壳、上地幔岩石电导率往往会发生变化(杜学彬等,2015)。  相似文献   
30.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若尔盖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得到该地区的精细三维速度结构和高精度震源位置参数.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速度结构整体呈低速状态,反映出青藏高原内部具有部分熔融物质特性;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低速区蔓延方向印证了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流溢的科学推测;低速青藏高原板块与相对较硬的若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