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HU和(-852.12±28.13)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HU和(-858.77±19.95)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s和(3.14±0.28)s,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HU和(11.17±1.08)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HU和(387.25±47.86)HU均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患者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表现。结果:7例患者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19~65岁,均以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就诊。肿瘤位于气管主干2例,隆突1例,右主支气管1例,左主支气管3例。肿瘤大小0.6~2.0 cm。MSCT表现呈类圆形、椭圆形者6例,呈分叶形者1例。腔内生长型者6例,腔内外生长型者1例。7例CT平扫描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呈中等到明显强化者6例,轻度强化者1例。7例均未见明确坏死、囊变。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伴阻塞性改变者2例。结论: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表现为腔内生长的规则病灶、多强化明显。CT及后处理技术对显示肿瘤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单个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影像检查进行分析,探索一种术前通过影像检查预测PKP术中骨水泥最佳灌注量的方法、标准及准确计算方式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42例胸腰椎外伤后单个椎体新鲜压缩骨折并进行PKP手术患者,每例患者在术前不超过1周期间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对重建图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T10椎体2例、5例T11、9例T12、11例L1、7例L2、5例L3和L4椎体3例。42个伤椎平均骨折压缩率为14.3±1.2%,PKP手术骨水泥灌注量为1.6~6.3 m L不等。结论:尝试通过术前CT和MRI检查的后处理预测PKP手术骨水泥最佳灌注量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气道支架置入术后多排螺旋CT与气管镜随访检查的结果,评估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0例(恶性疾病109例、良性疾病21例)行气管或支气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在术后3个月或并发症加重时行多排螺旋CT并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在(1.2±0.6)天后行气管镜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支架置入位置、形状、管腔的通畅和邻近气道的CT显示进行评估,并与气管镜结果进行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位医师的结果。以配对卡方检验判断CT诊断支架并发症的准确性。结果:61(46.9%)例患者的CT结果显示支架未见异常,其中5例显示不符,后者在气管镜检查显示支架内气管肉芽肿形成,管腔的轻微变窄(<25%)。69例(53.1%)支架在CT上显示有异常改变,其中4例诊断肿瘤复发而气管镜证实为肉芽肿,其余65例与气管镜诊断一致。CT在发现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异常的灵敏度为96.2%,特异性为100%,诊断准确性为93.1%。结论: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气管内植入支架相关检查结果准确性高,可在气管支架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导引下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进行单一椎间盘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手术,全部在多排螺旋CT导引下完成。结果:与普通X线透视下椎间孔镜手术比较,CT导引下操作更简便,能够更准确预测手术穿刺部位、穿刺路径角度和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相关组织结构损伤发生几率,减少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是安全可靠的,与普通X线透视下手术比较能够取得更好的诊疗效果,可以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胸部肿瘤患者102例,共计158处病灶,包括肺癌病灶33例,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18例,恶性淋巴瘤病灶24例,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灶24例,乳腺癌病灶22例,乳腺良性病灶17例,20处正常乳腺组织。全部病例均行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STIR-EPI序列成像,其中33例病灶同时行SE-EPI(SPIR)序列扫描,另有4例行全身大范围采集,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DWIBS图像后处理后可获得ADC图,利用ADC图各病变的ADC值,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4D CE-MRA Cinegraphy技术应用SENSE、CEMRA、匙孔及半扫描技术来缩短扫描时间,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可称之为MR"透视下"血管造影,能显示血管结构及血运动态,能发现更多的血管信息,使观察脑肿瘤血液动力学变化成为可能,对于脑肿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