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3,7(2):180-187
从新生代地层展布及形变入手,说明伊犁盆地早第三纪以区域性抬升为主,晚第三纪开始断陷。当时盆地范围较大,沉积中心在我国境内;第四纪初构造变动强烈,南、北天山全面隆起,盆地渐趋缩小,其后仍以整体抬升为主,但东部抬升速率大于西部而带掀斜性质,沉积中心西移至巴尔喀什湖。中更新世冰川发育,晚更新世多风成黄土。用阶地(14)~C测年数据推算喀什河上游的抬升速率为2.86mm/a,中、下游为1.86mm/a。山体隆升与局部断陷使老断裂多次活动,新断裂相伴产生,喀什河断层垂直运行速率为2.5mm/a。断裂活动的压性特征及水文网络反映新构造应力场为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本文还简述了伊犁盆地4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特别指出契利克深大断裂震级频次高居北天山榜首,应加强地震地质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2.
二台断裂南段的第四纪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柏美祥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1,5(4):289-295
二台断裂南段在乌伦古河流域分叉、折尾,显示出破裂末端特征。据断层活动资料,自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南段有5次活动,主要为右旋逆走滑活动,末端为右旋正走滑。水平错动幅度达3个量级4个梯度,最大达350m。1984—1988年形变测量资料表明该段目前正以2.1mm/年的速率作左旋旷动。各种古地震活动标志表明南段大震平均复现期为3500±290年。  相似文献   
33.
1993年2月和静5.4级地震震害评估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4,8(4):358-367
1993年2月3日零时5分,和静县哈尔莫敦乡发生5.4级中强地震,震源深度29km,震中烈度达Ⅵ度。地震造成个别房屋倒塌,部分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有十几公里的构造地裂缝,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72.7万元。  相似文献   
34.
杨章  张勇  李军  尹光华 《地震学报》1985,7(4):434-444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35.
在地震烈度区划工作中,对于发震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依赖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36.
新疆和静5.7地震前钻孔应变异常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2月3日,在新疆和静县境内发生了Ms5.7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2.7万元。震前距震中50km的库尔勒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趋势、短期、临震性的异常,据此于震前作出了趋势、短期、临震预报。本文旨在总结该次地震预报的经验,以期对以后的地震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7.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认为属倾滑型地盐碱地。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可分为三段。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连续性较差,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4倍,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最后对发震构造与地表地震破裂的性质不一致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38.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eismograph Network of China, an earthquake of MS=6.8 occurred at10:03:42 on February 24, 2003 in Jiashi county, Xinjiang (39.55°N, 77.15°E) with the focal depthof 25.2 km.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Bachu and Jiashi counties,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248 persons died and 4 853 ones were injured (2 058 ofthem were heavily injured) in the earthquake. 49 656 households (about 205 079 persons) losttheir houses. The Dis…  相似文献   
39.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40.
乌什台两次地震钻孔应变异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年2月24日至12月1日先后在伽师和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8与Ms6.0两次地震,新疆乌什台距两次地震震中200多千米,震前钻孔应变仪均记录到异常。其异常的不同点是;伽师地震前有趋势异常,昭苏地震前则无;伽师地震的应变异常量级大于昭苏地震异常一个数量级;伽师地震异常类型齐全(趋势、短期、临震异常、指数型异常),昭苏地震只有短期和临震异常。其异常的相同点是:短期异常形态、应变性质、异常出现时间基本相当;临震异常的出现时间及波动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