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850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entinel-1卫星TOPS模式影像通常在几何配准的基础上,再次利用Burst重叠区域进行增强谱分集处理以实现高精度配准。几何配准主要依赖卫星轨道参数,难以进一步提高其配准精度,因此Sentinel-1影像配准的关键则是通过增强谱分集准确估计出几何配准后的残余偏移量。然而,增强谱分集易受失相干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低相干条件下难以满足0.001像素的配准精度要求。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单基线条件下的增强谱分集配准处理进行以下改进:①完善增强谱分集多视理论,采用前置多视处理,优化增强谱分集处理流程;②基于增强谱分集相位的残余偏移量等权估计升级为加权估计,改善参数估计方法;③完善距离向增强谱分集加权估计理论,实施距离向增强谱分集配准,增加增强谱分集的观测量。然后在单基线配准的基础上,针对时序影像处理提出优化方案:①根据影像干涉对组合所形成的增强谱分集冗余观测量进行多基线配准;②采用分布式目标技术提高增强谱分集干涉图相位质量。上述改进方案互相补充,不但能独立实施,而且可以联合使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改进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配准精度。  相似文献   
992.
为给深水码头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根据直接线性变换理论介绍用海鸥4B 型普通照相机进行橡胶护舷变形测量的过程。此外,文中还包括一种以0.1~0.2毫米的精度建立室内固定控制网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993.
X 光影象的量测性能已经评论过了.对最重要的系统误差及其影响作了讨论和评价.检定方法已建立起来,也为检定用的控制场作了描述及图解说明.检定所用的数学模型是共线方程式.由于焦点的有限大小,这种数学模型实质上是用近似法求得的.叙述了实验室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将 X 光摄影测量解析法所能达到的精度与坐标仪和改装经纬仪直接量测的数据相比较,得到距离残余误差为±0.4mm,旋角为±0.09度.基于这些结果,一种常规操作方法已用于生物——医学方面.  相似文献   
994.
本文试图通过地质资料的综合来阐明地壳变形的某些特点。进行综合的理论基础就是地壳构造-形成的旋转说。根据这一假说,引起地球构造活动为能源则是地球与包围它的银河系物理场的相互作用力。地球各个层圈对这些物理场的反映结果是互不相同的。看来,弹性变形主要发生在厚度不少于900公里的上地幔(可观测到的深源地震断裂中心的深度)。这个  相似文献   
995.
苏联《汽笛》报1980年12月9日刊登谢苗诺夫的题为《地震预报》的文章;“贝加尔—阿穆尔干线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吗?”,记者在同著名地震学家、物理数学博士布恩开始谈话时问道。“完全可能。”科学家回答,“现代科学能预言灾难,预言地震发生的地区及地下振动与地面摇动的强度。关于地震区划的科学著作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而区划图是这种著作的图解表示。这些图是根据土耳克西伯地区建设的需要而绘制的。”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绘区划图  相似文献   
996.
本文试图从DY-1蠕变仪的断层水平活动自记曲线中提取临震信息作一探讨。 资料概况 唐山7.8级大震后,我们先后在北京大灰厂、八宝山和唐山等处,用DY-1型蠕变仪进行断层水平活动的监视试验。各测点分别位于地面以下3米、8米和900米处,按断裂位移型展布测线。为了取得可信的资料,除设置常规方法(基线、水准)的检测装置外,还采用地面相应测线和应变型测线提供验证。发现:各点测值  相似文献   
997.
晚二迭世早期的块状复体珊瑚过去报导的很少。1921年荷兰盖尔特(Gerth)曾描述过帝汶岛上二迭统Basleo组的“Lonsdaleia timorica”;直到1963年吴望始才报导了我国广西宜山上二迭统合山组的复体珊瑚Ipciphyllum(伊泼雪珊瑚)。近几年来,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在陕西镇安以及贵州一○八地质队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分别在贵州石阡和四川绵竹、贵州安顺等地测制上二迭统地层剖面中,在吴家坪组的中下部都发现了具块状的复体四射珊瑚,它们的外形与块状复体的Ipciphy-llum珊瑚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内部构造,尤其是隔壁形态方面与Ipciphyllum具有  相似文献   
998.
卫星遥感水资源调查监测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水资源调查监测手段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等局限性,开展基于卫星遥感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守住水资源利用红线、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卫星遥感水资源调查监测的具体内容,着重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水体位置、面积、水位、储水量、径流量、水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 喜桂图洋、贺根山- 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 吉峰- 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 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 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 弧- 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 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 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相似文献   
1000.
马字发  张会平  马元旭  赵旭东 《地质学报》2022,96(10):3658-3673
河流系统是研究构造、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河流系统中河道沉积物运移深刻影响着地貌演化的进程,而沉积物粒度的沿程变化特征与趋势则可以揭示有关泥沙动力学的重要信息。目前,关于河道沉积物粒度存在沿程变化现象已有大量研究,但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的具体机制尚存争议。此外,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也尚未明确。本文总结了全球河流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及其不确定因素的分布状况,并调查了磨蚀、水力选择性搬运及综合作用对沉积物粒度沿程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沿程细化机制研究中,磨蚀作用过程的探析相对较少。磨蚀由研究区岩性决定,并且非耐磨性岩性颗粒会产生强烈的质量损耗。虽然磨蚀对河道沉积物沿程细化的影响有限,但在河道上游以劈裂和切削方式引起的磨蚀过程不能忽视。相较于磨蚀,水力选择性搬运或分选过程受到广泛关注,说明水力分选在自然界河流沉积物粒度沿程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也有部分研究探讨了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的综合影响因素,并且发现由于有些因素干扰河床沉积物在沿程方向也会存在粗化现象。粗化一般发生在山区坡度较陡、河流源头崩积河段,而引起粗化的因素主要有支流的汇入、沉积物横向输入、高能泥石流以及冰川作用补给、人为河道改造和大坝修建等。现有的研究表明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变化特征受多时空因素的影响,河道沉积物粒度沿程变化特征及其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仍需要利用大量室内室外调查和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河道沉积物侵蚀搬运过程,深化对河流地貌演化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